中国科协23日在北京发布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以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遵守科学道德规范,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风气。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表示,《规范》针对当前一些人剽窃他人成果、把科研当作牟利工具;利用新闻媒体进行自我炒作、搭车署名等行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提出了具体的标准,七种行为被明确定义为学术不端行为。
——故意做出错误的陈述,捏造数据或结果,破坏原始数据的完整性,篡改实验记录和图片,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求职和提职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提供虚假获奖证书、论文发表证明、文献引用证明等。
——侵犯或损害他人著作权,故意省略参考他人出版物,抄袭他人作品,篡改他人作品的内容;未经授权,利用被自己审阅的手稿或资助申请中的信息,将他人未公开的作品或研究计划发表或透露给他人或为己所用;把成就归功于对研究没有贡献的人,将对研究工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之外,僭越或无理要求著者或合著者身份。
——成果发表时一稿多投。
——采用不正当手段干扰和妨碍他人研究活动,包括故意毁坏或扣压他人研究活动中必需的仪器设备、文献资料,以及其它与科研有关的财物;故意拖延对他人项目或成果的审查、评价时间,或提出无法证明的论断;对竞争项目或结果的审查设置障碍。
——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包括参与他人的学术造假,与他人合谋隐藏其不端行为,监察失职,以及对投诉人打击报复。
——参加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及审稿工作;在各类项目评审、机构评估、出版物或研究报告审阅、奖项评定时,出于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冲突而作出违背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绕过评审组织机构与评议对象直接接触,收取评审对象的馈赠。
——以学术团体、专家的名义参与商业广告宣传。
《规范》同时明确了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程序。中国科协将建立学术诚信档案,对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个人进行记录。中国科协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投诉,将委托相关学会、组织或部门进行事实调查,提出处理意见。(记者赵亚辉)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