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提出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制定了“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措施,以及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其中,明确指出要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四个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的提高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这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当前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际出发,特别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所提出的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未成年人,即青少年和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也要从娃娃抓起。这是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关键所在。
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幼儿园、小学、中学普遍存在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致使不少受教育者不能适应社会就业的需求,难以成为创新型人才。为此,《科学素质纲要》将未成年人作为第一个重点人群,规定了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和措施。其要点在于:1.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全面推进新科学课程,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增强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整合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校内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在搞好课堂科学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组织科技工作者与未成年人开展面对面的科普活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机构和团体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力度,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3.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教育内容,发展针对农村校外未成年人的非正规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4.重视社区和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需要家长、教师、校外辅导员、科技工作者、教育志愿者等有机结合、相互配合,需要动员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科技教育资源和设施。有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说得好:“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因为好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对未知世界充满惊讶的态度、对未知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都是科学发现的原动力;好动手、爱探究,则是技术发明的先声。全社会都要呵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保持好问、好动的天性,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这样,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
农民是我国人口的主体。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广大农民享受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公共服务的机会远低于城市居民。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口比例为4.08%,而农民只有0.68%,城乡相差6倍。如果广大农民的科学素质没有显著的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就难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全民科学素质,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生产发展了,农民生活富裕了,愚昧迷信的现象却愈演愈烈,占卜算命等“土迷信”死灰复燃,星座预测等“洋迷信”充斥于市。这说明,农民的科学素质并未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而自然而然地提高。
因此,《科学素质纲要》将农民列为重点人群之一,提出要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制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规划》和《中国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指导面向农民的各类科学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结合实施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计划、绿色证书工程、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等,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探索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咨询服务长效机制;开展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和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乡(镇)、村、户等建设活动,发挥好它们的示范作用;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科技培训,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加强农村基层科普能力建设等等。当前,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已组织实施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技列车老区行”、“院士专家西部行”等科技下乡活动,对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
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目前,我国每年有1亿多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务工,占城镇劳动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一劳动群体将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将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能否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素质纲要》提出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任务,就是要在广大城镇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具体说来,主要是针对三类人员提出不同的要求,即对于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以提高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对于进城务工人员以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为重点,对于失业人员以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重点。为此,应调动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城镇劳动者等多方面的积极性,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投资职业培训的机制。
提高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要以技术创新活动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争当文明职工等活动为切入点,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切入点,促进技能人才特别是青年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以举办科普宣传活动为切入点,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培育创新能力。
四
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是四大重点人群的重中之重。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科学执政、科学管理,而且对全体公民提高科学素质也有着巨大的示范效应和影响。
据调查,目前我国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排在学生、专业技术人员、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之后,而且在有些地区、有些部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低下,不按科学发展观办事,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大搞“形象工程”,劳民伤财,必须尽快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状况。
《科学素质纲要》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对于领导干部,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突出了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增强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对于公务员,是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学习型机关,调动其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最近,中组部、人事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并颁布了《2006年—2010年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一是把提高科学素质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规划的重要内容;二是在学习型机关建设中注重培养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三是各类干部培训院校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培训;四是举办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各类科普活动;五是在选拔录用、综合评价工作中体现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要求;六是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提高科学素质营造良好氛围。
总之,通过上述四个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要使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有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王渝生
来源:《求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