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已进入填报志愿阶段。前不久,中职校第二批重点专业新鲜“出炉”,27所学校的28个专业被认定为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的重点专业。加上市教委首批认定的41所学校的43个专业(工种),它们都成了本市中职教育的“拳头产品”。而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目前上海乃至全国的紧缺专业。近日,教育部又发文,明确把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以及护理专业列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专业。重点专业与紧缺专业是何种关系?重点专业重在何处?中职重点专业在强调学历的社会环境下是如何适应市场需要的?带着这一系列考生及其家长关心的问题,记者走访了几所中职院校,听到了他们的声音。
背景需求旺盛职场紧缺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缺60万人,软件蓝领缺40万人,汽车维修人员每年需求30万人,护理人员每年需求15万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需求旺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尤为紧缺。在上海,未来将有两大类专业供不应求,一是旅游类专业,二是包括制造业在内的第二产业类专业。在市职业介绍中心去年给出的统计资料中,本市高级技能人员需求量达求职人数的3.38倍,缺口为9000名,其中制造业缺额最多。可以看出,我国高级技工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能熟练操作现代化机床的人才已十分稀缺。
在护理专业方面,WHO1998年对各成员国卫生人力资源统计显示,我国千人口的医生比例已达到和超过世界许多国家的水平,但护士数量远远不够。我国2001年的医护比只有1:0.6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银行早在1993年世界发展状况中指出,医生与护士的比例应达到1:2-1:4。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副校长沈岳奋告诉记者,国家规定1个医生配1.5—2个护士的要求,上海各家医院都没有达到,目前存在7000余名护士的缺额。
同样的情况存在于软件业、交通运输等行业。根据国务院2002年底发布的《振兴软件行业行动纲要》,到2005年,我国软件专业人才应达到80万人。按照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这意味着,届时我国高级软件人才短缺2万人,初级软件人才短缺将达36万人。
应对各具特色重点凸出
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下,上海中等职业教育围绕城市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了专业调整步伐,一批中职重点专业脱颖而出。
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市中职校首批重点特色专业之一,该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在2002年被教育部首批认定为国家级示范专业。这两个专业都是制造业中的重要专业,这几年,该校已为全国培养了1000多名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说起专业建设的成功之处时,该校校长王立刚把原因总结为两方面:人才优势+现代化的设备及实训条件。
王立刚告诉记者,学校有一支较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可把生产中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形成产、教结合。另外,学校还拥有一个现代化的模具与数控加工技术实训基地,为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创造了一流的条件。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的硬件设施在上海属一流,该校已建立了上海市现代护理实训中心,设备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上基地品种齐全,使学生的眼界开阔,技能也得到了很好训练。在2002年上海市中职学校未来建设者技能比武大赛中,该校囊括了护理专业4个项目中三分之二奖项。在办学途径上,该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也取得了实效。该校2002年开始招生的与英国合作的护理专业,是中职层次医学类本市唯一的中外合作项目,前几届毕业生被一抢而光。
此外,还有些中职院校则把专业建设的重点,落脚在“技术+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如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明确提出了以外语为主体、以机电和商务为两翼的办学宗旨。该校的数控技术应用(技术外语)2002年被市教委认定为上海市首批重点专业。据该校副校长傅建东介绍,学校除英语精读、翻译、写作等课程之外,每周还开设两节英语口语课,由外籍教师进行教学。外语水平要求达到公共英语考试3级,相当于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这使得学生毕业时既具备文化基础和专业知识,又具有就业所必须的较强的外语听说能力和专业操作能力,“外语+技术”的专业特色愈加鲜明。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上海电子工业学校等院校,则探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加强了专业教学的针对性。记者在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了解到,因学校与西门子培训公司合作,学生获得了不少在西门子公司实践的机会。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科副科长张士忠向记者介绍说,学校在理论知识的传授基础上,十分强调实践能力,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始终是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紧密相连的,在学习阶段的最后一年,学校往往会安排一些项目让学生自己来完成。
缘由就业是瞻技能为重
重点专业是否就是紧缺专业,因为紧缺成了重点呢?对记者的这种假设,王立刚予以了否认。他认为,紧缺专业与重点专业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这种关系绝非必然的对应,一个专业对某行业很重要,紧缺只是其中一方面,关键在于专业建设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是否达到了国家的重点标准。对于该如何建设中职专业使其适应市场需求,王立刚表示,搞职业教育需要的是实在,搞职业教育就要围绕职业教育的本质,而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职业教育的关键是技能的培养,那些只会停留在理论高度却缺乏实践能力的“有脑无手”者,企业已显得缺少热情了。“现在的企业很实际,他们更需要的是那些能实实在在地创造利润的技能型人员”,王立刚如是说。
记者发现,王立刚的这一想法在中职校中被普遍认同。中职校在办学意识上已明确了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特别强调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毕竟中职院校需要特色,企业也希望能用有特色的学生。事实上,现在的许多企业宁愿要会干活的中专生,也不要只有一张空文凭的本科生。
展望迎合市场长期看好
正是在这样一批富有特色的重点专业的带动下,一批中职重点专业的就业前景被普遍看好。在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0%、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仅50%多的情况下,中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而据《2003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状况》统计,重点专业(工种)毕业生就业情况明显好于全市总体情况。去年,35个重点专业(工种)6517名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98.3%,高出全市2个百分点。30所国家级重点中职校的平均就业率为97.1%,高于全市水平。
在护理领域,目前中职校仍是培养护理人员的主力军。在2001年我国护理教育各层次的招生中,中职(中专)的招生数量为7.5万名,占护理教育招生总量的70%。虽然由于护理教育的层次结构调整,到2010年我国各层次护理教育的招生数量比例为中专50%、大专30%、本科及以上20%,中专层次的招生比例有所下降,但数量仍基本维持在2001年的水平。沈岳奋告诉记者,去年受SARS影响,在一些学校招不到人的时候,该校扩招120%,护理专业99.1%的就业率令他们中气十足。
谈到就业前景,王立刚也一脸自信。他告诉记者,2002年初的青岛,16万元年薪找不到一个好的模具工;去年杭州,六七千元月薪找不到一个好的数控技术人员。在社会这样大的需求量下,该校数控技术应用和模具设计与制造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每年供不应求,就业率都在97%以上。王立刚特别指出,虽然毕业生刚进企业主要以生产一线为主,但过几年其中不少人都走上了管理岗位,他们的上升空间都很大。
张士忠则给记者出具了一份该校对部分企业所作的关于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资料。调研表明,上海同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易扬网络科技公司、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等众多用人单位,对计算机软件专业中等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需要大量“软件工人”来编制程序代码。张士忠也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应该主要培养“软件工人”。由于我国软件业缺少编制程序代码的中等专门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他的这一想法正与目前的现状不谋而合。
今后,教育部及有关部委和行业将大力实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以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专业领域为重点,依托职业院校,与1400多个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500多个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中职学校将以培养和培训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灰领”人才为重点,力争在2003—2007年间,向社会输送紧缺专业毕业生100万名,提供短期技能提高培训300万人次。
如果说,一两个“拳头”专业对带动一所学校的发展很有利的话,那么一批重点中职专业的诞生对于带动整个中职院校的发展,其推动作用无疑是不容小觑的,可以预见,中职这朵芬芳之花必将继续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