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著名人才机构不久前发布的2003上半年国内就业市场行情报告显示,目前,市场、投资、房产人才竞争激烈,而通用型的高级人才开始不再受用人企业青睐。曾几何时春风得意的复合型人才、通用型人才风光不再,“术业有专攻”,市场青睐专家型人才。
从2003年上半年职位需求的地区分布来看,招聘需求最多的五个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成都。上半年10大热门行业依次是:计算机信息服务、电子、电信、建筑房地产、广告传媒、咨询专业服务、制造业、消费品、教育文化科研、金融投资保险。从高级人才需求特征上来看,在过去的一二年间,IT类、财务类的通用人才十分吃香,而如今却是那些在一个领域某个方面做得十分精深的人员受到青睐,比如财务类的税务经理、内部审计、财务分析等高级职位。随着热门职业从业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抢手的高级人才往往需要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行业经验。
没有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做保证,要保持经营水准,就只有在管理上下功夫。多数美国企业,管理的不二法门在于分工明确。
美国企业的出众之处,在于管理深入到企业最底层,每个细节都有详细规章,每个工人的任务只是把自己这一环节做好。我曾参观过一个电视机制造厂,其中一道工序是将显像管从一条流水线搬到另一条流水线上。这个工作有3个人做,速度大约是每人2分钟搬3个,一天做6小时。这活计并不难,似乎也不太累,工人懒懒地就做完了。可是算一算,一天这几个人也搬了约1620个显像管,效应就这么产生了。其他的工序和产业,也大多如此。
这些工人余下的时间干什么呢?闲着。这也是美国人的特色,你不说我不动。曾经见识过某大公司的面试,面试分两个屋子,外屋负责叫人,人事部门在里屋提问、打分。应聘者在外面排得九曲长龙,负责面试的人却不着急,只要外屋不叫人进来,自己在里头便只管聊天、吃点心、喝咖啡。但一整天下来,面试也完成了。事不关己,是因为各有各的责任。
美国企业是不提倡“一专多能”的,只要做好份内那点事就算完成了任务。这种管理方式的好处在于,每个员工都十分专注自己的事情,不大会产生“大事做不来,小事不会做”的人物。有多余的时间,愿意动脑筋的员工会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渐渐可以脱颖而出,这就有了小伙计当上大老板的传奇故事。
员工职责分散,各级管理层的协调作用就显得突出,到了总经理或董事长,更有纲举目张的效力。提到企业的管理层,秘书作用不可忽视。美国企业有庞大的秘书队伍,与我们影视剧中形象暧昧的“丽人”不同,美国企业的秘书与管理人员没有多少个人接触,只是负责整理文件、接电话、安排日程、订机票乃至煮咖啡这些举手之劳的小事。否则,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足够使管理人员深陷其中,失去为企业发展思考的时间。
这种管理方式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就是可以减少失业,因为大多数活计并不需要专门技能,只要合法良民就可胜任。有人戏称,美国是由10%的精英管理着90%的笨蛋,信然。
过去几年,国内不少高校为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辅修、开设双专业等形式培养复合型人才。此举在开拓知识面的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样样知道却又蜻蜓点水。事实上,随着专业分工的细化,社会大量需要的还是精通本专业某一领域的专家。一位从国外回来的教授说,一些国内学生喜欢畅想未来,却不懂规矩,不善于从小处把每一件事做好。
当然,精通本专业的专家人才必须是学习型的。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是人才最根本的素质。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入世后,中国每年将新增450万个就业岗位。与此同时,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失业下岗人群也将出现低龄化的趋势。如果不能通过自学及时更新知识,今天的人才明天就可能成为“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