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American History (1900-1945) 美国历史(1900-1945)
Economic growth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20世纪早期的经济增长
20世纪早期,美国经济增长的特点:
第一,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工业和金融业合并,公司逐渐成为工业组织的一种主要形式,并随之出现了职业经理阶层,他们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
第二,随着工业的发展和铁路网的发展,城市也迅速发展起来,即城市化。
第三,新技术也迅速发展。电,蒸汽机,汽车,无线电,飞机。
Progressivism and some of the reform efforts 进步主义及某些改革努力
起因:黑幕揭发者(一群富有改革思想的记者)对社会问题进行调查,揭露了繁荣表面下的各种阴暗面,这些揭露震惊了中产阶级的人们,使他们认识到,必须采取措施也改变状况。
进步主义:是要求政府规范经济和社会状态的运动,迅速在全国蔓延并得到广泛的支持。它不是一个有组织和明确目标的运动,而是为改革政治,社会和经济所作的多种努力。
各方面的改革努力:
社会方面,要求改善城市贫民的生活条件,禁止童工,限制女工工作时间,工伤事故保险。
经济领域,要求节制大企业,以防人为定价和操纵市场。
政治方面,要改革市政府和州政府,结束渡金时代的腐败。
后果:在进步运动的推动下,西奥多。罗斯斯福总统和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在政府调控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贡献,开始摆脱19世纪的放任主义。
西奥多。罗斯斯福总统的贡献:收回公用地作为森林保护区,开始大规模的灌溉工程建设;利用谢尔曼瓜托拉斯法,来阻止垄断性的商业合并;利用1906年通过的《赫伯恩法》规范铁路运价,废除回扣。
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推行“新自由”政策。
Role of the U.S. in WWI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角色(1914.6-1918.11)
一战起因: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为争夺殖民地,市场和势力范围而进行激烈斗争的结果,也是激烈的军备竞争的结果。战争爆发于1914年6月,结束于1918年11月11日。
战争初期保持中立,但公众支持盟军(英,法,俄,意大利),美国奉行支持同盟车的政策。
1917年4月6日,美国政府对德宣战。
1918年11月11日签订停战协议,战争结束。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由英美法意四国控制,瓜分掠夺战败国。巴黎和会的结果是欧洲出现了凡尔和约体系,后来在亚洲建立的华盛顿体系是对这一体系的补充。
Characteristics of the 1920s 20年代的特征
美国的20年代是一个物质上成功,精神上颓废或迷惘和漫无目标的时期。
物质方面:美国在一战后成为债权国,城市进一步发展,新技术,规模生产和对外贸易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政府扶持工商业,实行关税保护,低税率和不加限制的政策,帮助大企业赢得了高额利润。
精神方面:战后一段时期,民族主义高涨,这就是不允许与主流观点或信仰相违背的思想或信仰存在。认为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机制比世界上其它任何地方都好。具有很大的侵略性和偏执性。
典型例子一:是1919年到1920年的红色恐怖,掀起了一场毫无意义的共产主义危险论的歇斯底里。两次大逮捕行动迫使许多人离开美国。
例子二:萨柯和万泽蒂的死刑案。两人死于他们的政治观点和激进主义。
例子三:3K党的复活和发展。3K党进行恐怖活动,不仅攻击黑人,还迫害进步人士,工会组织者,共产党或社会主义党的成员。
Effect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on American society 大萧条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1929年10月24日,这一天被称作黑色星期四,股票市场的崩溃是长期经济萧条的开始。
胡佛总统拒绝采取强有力的政府措施来减少经济损失,局势迅速恶化。
影响:国民生产总值锐减,失业人数激增,银行破产。由于被取消赎回权,很多人失去土地和财产。取消赎回权,是指由于不能偿付利息而没收债务人的财产。1932年夏,几百名一战的老兵来到华盛顿街区,向国会索要奖金,胡佛总统如召集军队将他们赶出首都。
Franklin Roosevelt and the New Deal 富兰克林。罗斯福与新政
1932年,在大萧条处于低谷的时候,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为下一任总统,他许诺实施“新政”使美国走出危机。他通过广播进行“炉边谈话”,有数千万的美国听众。他入主白宫后,使国会通过了许多法案,旨在阻止经济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
新政内容:
第一,加强政府的监管和控制,克服金融危机,限制金融资本的行为。
第二,政府管理救济,并建立社会保障系统。
第三,刺激工农业的恢复。
第四,制订并实施《联邦劳工法》。
第五,改善少数民族和一些宗教团体的状况。
America in WWII 美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起因:是大国之间争霸世界,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及日本军国主义进行军事扩张的结果。
30年代,美国奉行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远离欧洲和亚洲的战争。1935-193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三个中立法案,均由罗斯福总统签署为法律。其目的在于,阻止美国被拖入战争。法国沦陷后,美国逐渐偏离中立政策。租借法案就是一个例子。
轰炸珍珠港导致美国正式对轴心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宣战。
战时外交主导原则是:夺取战争胜利;按美国的利益重新建立政治格局,阻止苏联过度扩张。
英美外交政策:首先是欧洲第一的战略计划,即击败德国;第二是支持苏联继续作战,但要防止其对外扩张,因此延缓开辟第二战场;第三是关于战后原殖民地的地位问题。
美苏外交政策:继续让苏联作战;让苏联参加对日战争;影响苏联的外交政策,以便战后可以达成某种合作,但要防止苏联的扩张企图。
战时三次会晤:
第一次会议于1943年11月在德黑兰举行。会议决定发动进攻法国南部的霸王行动。
第二次会议于1945年2月在雅尔塔举行。会议通过三国战后的势力重新划分,并决定成立联合国。斯大林向罗斯福承诺对日宣战。
第三次会议于1945年7,8月在波茨坦举行。会议确认了雅尔塔会议对欧洲格局的暂时分配,同时显示出三国间的巨大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