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蛤蜊油到雪花膏、凡士林,再到现在数不清的各类化妆品,从国产品牌到合资品牌到进口品牌,化妆品一路风风雨雨地走了过来,为无数爱美之人带来了“美”的希望和憧憬
“谁不爱美呢?尤其是女人。可我们那个时候可不像现在有这么多化妆品。”李阿姨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也是标准的“爱美族”,平时最关注的就是化妆品广告及杂志。“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谈‘美’几乎是一种禁忌,为了不让别人批评‘臭美’,并用另类的眼光看待自己,人们只能偷偷爱美。我那时候也是这样,每次洗完脸时是最享受的时候,蘸一点雪花膏能对着镜子抹半天呢!而现在,我们有很多的机会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李阿姨笑道。
刚刚退休的韩先生,在省城一家百货商店干了几十年的采购工作。经历过一盒百雀灵过一个冬天的上世纪70年代,走过芭蕾、永芳、丽花丝宝等国货、合资品牌唱主角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韩先生谈起化妆品的变迁时,可谓深有感触:“在上世纪50、60、70年代近30年的时间中,化妆品品种一直是非常单一的。百货商店内最常见的就是铁盒子的“万紫千红”、“友谊”或雪花膏等寥寥几种化妆品,价格也不过几角钱。夏天用得比较多的还有雪花粉、爽身粉,而护发则用生发油、凡士林等。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很多百货商店内仍是国产品牌为主流。后来清妃、丽花丝宝、宝路丝等合资品牌悄悄出现,再后来,许多进口品牌的高档化妆品蜂拥而入,品种多得让人眼花缭乱,面膜、眼影、粉底……保湿、去皱、美白……液、露、霜……价格也成倍地打着翻儿。到了现在,商场内要找国产品牌的化妆品真是挺难。
“我第一次化妆是在出嫁时,当时仅有的化妆品就是几毛钱的雪花膏和借来的口红。可不像后来的年轻人,那么多化妆品,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真好。”已是古稀之年的顾奶奶羡慕地讲。
“我用化妆品是从上大学开始的,用的是4元多的北京‘奥琪’、在当时算是不错的。刚毕业后用几十元一套的上海‘霞飞’,对于上世纪80年代来说,已是比较奢侈的消费。”张女士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后化妆品品种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贵,算起来,要数几十元一瓶的玉兰油用得时间最长,但洗面奶、爽肤水、保湿霜等几瓶累加起来也要几百元。后来又换了雅芳,用了不久,朋友又推荐了法国‘兰蔻’化妆品,一套下来,打过八折也要1000多元,在十几年前看来,这真是‘天价’了。”
“化妆品可不是女人的专利!”在一家化妆品专卖店内,售货员小陈指着摆满店堂的各种化妆品告诉记者,如今,男士爱美之心可不比女人少!各种男士专用化妆品应运而生并不断更新换代,品种比起女性化妆品来也不相上下。
从回避、限制到今天大胆而执著的追求美丽时尚,现今,精致的妆容与充满自信的美随处可见。不论男女老少,化妆品在为人们创造美、使每一个人因美丽而更加自信的同时,也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