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斩首收购“斩”痛了中国经济

王朝美妆·作者佚名  2011-12-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斩首”原本是一个军事概念,是由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提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他提出攻击敌方指挥系统为首要目标的“瘫痪攻击”,亦称“斩首攻击”。在经济领域的“斩首收购”,是指外资对一国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予以收购,以求确立优势地位。

“大宝天天见!”或将成为历史。据8月14日的媒体报道,美国强生公司正在收购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51%的股权并组建合资公司。

“小护士”、“美加净”、“沙市日化”……一个一个的本土品牌成为外资的囊中物以后,往往很难逃脱品牌被雪藏的命运。当美国强生收购北京大宝消息传出,有分析人士感叹:本土日化品牌差不多全被外资吃掉了。

外资的胃口当然不是局限于日化产业。这个夏天,热度最高的两件收购案莫过于凯雷收购徐工集团以及德国舍弗勒收购洛阳轴承,正是这两起收购加重了国人对产业安全的忧虑。

另一方面,在8月8日商务部、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对外资并购予以规范,同时特别强调了“国家经济安全”这个概念。

这部法规的出台,当然是长时间酝酿的结果,但是法规出台的时机,却不能不让人联想。

对于外资的行为,中国一些专家将其称为“斩首收购”或“垄断式收购”。

引起警惕

在2006年“两会”期间,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对跨国公司在中国日渐升温的并购提出了强烈质疑。他说:“一些跨国公司的目标是必须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预期年收益率必须高于15%,这三条目前正成为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并购活动的基本要求。”

在8月8日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中特别强调: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其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商务部可以会同相关部门要求当事人终止交易或采取转让相关股权、资产或其他有效措施,以消除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分析人士指出,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从来就是相伴相随的,国家对国内一些产业、一些企业予以保护,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每一个国家都会做的正常的举动,比如联想收购IBM的PC部门以及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公司都受到了美国政府严格的审查。

背景提示

首先,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比全球主要经济体至少高3倍。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对外资的吸引力日益强劲。

其次,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也正朝着越来越有利于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向发展。

法律方面,2006年1月31日,《外国战略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正式生效,大量规避了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政府审批等政策性风险。

市场方面,包含中国各行业龙头企业的中国证券市场,在经历了4年熊市后,上市公司的价值普遍处于低估状态。完成股改的G股公司股价大幅度除权调整后,进一步加大了上市公司市值的低估程度。此时实施并购,能以相当低廉的价格完成操作。

政策方面,现有的政府干部考评体系中将招商引资作为重要的政绩指标,大大降低了外资并购的操作难度。

在上述因素作用下,2005至2006年外资并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态势,并购数量与并购金额急剧上升。

行业观察:外资并购来意不善

◎备注:合资-亏损-外方独资路线图

瞄准行业中的垄断企业,进行合资并掌握控股权,然后使合资企业长期处于亏损或微利状况,迫使合资的中方撤出,外资达到控制垄断企业的目的,并在此之后“神奇地”使独资公司恢复盈利。这是外资在中国机械行业收购中的惯用手法。值得注意的是,外资进入时独资化倾向愈来愈明显,以前这个比例只有21%,现在已经上升到71%左右。

■商业零售、日化用品

目前,国际啤酒巨头已把中国啤酒企业和市场瓜分得差不多了;

可口可乐通过品牌战略,已使其饮料、浓缩液在我国市场占有很大份额;

宝洁在中国的公司除上海沙宣是合资企业外,其余9家已全部独资;

欧莱雅只用50天就整合了中国护肤品牌“小护士”;

我国大型超市80%以上已被跨国公司纳入囊中。

春节前,欧洲私人资本PAG以杠杆收购号称国内最大的婴儿用品公司———好孩子,在国际并购市场受到广泛的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