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扶”结合中让小作坊发挥特色优势

王朝美妆·作者佚名  2011-12-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在“管”“扶”结合中让小作坊发挥特色优势

黄平陈莹莹

上虞的黄酒、金华乳制品、余杭的蜜饯……这些浙江的特色食品在外界颇有名气,已经形成了区域特色,当地居民已经把这些传统美味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创收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浙江,生产传统食品的不少都是小企业小作坊,统计显示,这些加工食品的小作坊占据了全省食品企业总数的87%。

小作坊的存在,客观上对促进就业、发展地方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一些小作坊落后的生产工艺、简陋的设备以及从业人员薄弱的食品安全意识,给食品安全留下了重大的隐患。作坊虽小,干系重大。如何在保护好传统优势,引导传统行业向健康化、规模化发展的同时,确保食品安全,成了浙江省面对的一个大课题,同时也成为浙江省建设“平安浙江”的一项重要内容。

构筑一道“防火墙”

浙江的传统食品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加上小作坊的市场准入门槛又很低,一个“夫妻店”就是一个小作坊,所以小作坊遍地开花,全省4.8万多家食品生产加工单位中,固定工人在10人以下的约占87%。这些小作坊大多没有严格的生产工艺与有效的管理制度,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从源头上抓质量,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构筑问题小作坊的“防火墙”,成了浙江省质监部门着力解决的问题。2005年底,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督实施办法》和地方标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控制基本要求》。各市县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监管办法,如“中国蜜蜂之乡”江山市就因地制宜制定了《江山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管办法》。

有了政策法规,就有了执行的依据,加大了打击的力度。2005年,杭州市关停并转小企业202家,移交证照不全和无证无照的小企业552家;上虞市共淘汰黄酒生产小企业小作坊6家;乐清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2005年对“三无”的小作坊式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对查获的6个非法生产点,在立案查处的同时还通过媒体曝光。

然而,小作坊整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光靠政策不行,光靠质监部门也不行,只有多方联合,才能事半功倍。2003年9月起,宁波市贸易、质监、工商、卫生部门联合行动,实施了市区豆类制品市场准入制。在普陀地区,更是形成了质监部门与卫生、工商、环保、乡镇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局面:卫生条件恶劣的加工户,在卫生部门通不过卫生许可证的年检;工商部门依据卫生许可条件前置的要求,对达不到卫生标准的加工户不予营业执照的年审;环保部门对小作坊非法排污予以严厉处罚……这张各部门联动的大网让小作坊的违法违规行为无所遁形。

“小”也要严格生产工艺

特色小食品正因为一个“小”字,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没有严格生产工艺,传统工艺往往很难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大多数企业没有实力增加设备投入,没有力量争取技术支持等,这些问题,就要靠做大、做强来解决。

浙江省质监局副局长李会光告诉记者,在对待小作坊问题上,浙江各地质监部门都采取了“管扶结合”的方式,监管与发展同步,一手抓治劣,一手抓扶优。

以乐清市为例,乳制品行业是当地的重要产业之一。在整治之前,大部分企业主连液体乳和含乳饮料的概念也辨析不清,而在乐清的农村与城乡接合部,含乳饮料的需求量很大,但小企业、加工户连自动灌装设备都没有,供应的乳饮料根本没有质量保证。

乐清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用“扶”的方式,因势利导,推动了几个有一定专业技术基础和生产规模的大户联合经营,成立了乐清市康乐食品有限公司,并帮着制订了企业标准,规范产品名称;帮着培训检验人员;帮着建立了原材料入库检验、生产线中间检验、产品出厂检验等一揽子检验规程。现在,康乐公司的日产量达到了7000瓶,占全市含乳饮料市场近65%。同时,为了防止被取缔的8家生产含乳饮料的小作坊“死灰复燃”,乐清市质监局引导康乐食品有限公司同被取缔小作坊业主签订了区域销售代理合同,既解决了康乐公司的销路问题,也为这些小作坊主找到了继续谋生的道路。

联合与兼并,并不是简单地一并了之,“大”不是目的,“强”才是追求。在浙江省的不少地区,采用了“龙头带散户”的方式。在杭州,种植龙井茶的茶农有9200多户,多年来都是“一家一户种植加工”,结果是技术难提高、质量难保障、监管难开展。有了茶叶公司这个“龙头”后,种植时,它为茶农统一提供农药肥料,统一进行技术指导;在鲜叶加工时,茶叶公司对茶农的毛茶统一收购,由此实现了一条质监部门监管龙头企业、企业管理散户的完整的监管链。目前,西湖区超过85%的茶农和80%的企业采用了这一方式,走上了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在上虞市,采取了打响传统行业核心品牌的策略,用“女儿红”开路,发挥示范效应,增强对小企业的集聚作用,“女儿红”红了,上虞黄酒的名气也就响了。

在江山市,有关部门为培育龙头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获得浙江名牌的给予企业10万元奖励,凡获得中国名牌的给予企业50万元奖励。

以产权和业务为纽带,通过“专业合作、龙头带动、协会推动、股份联合、区域集中”等合作模式,先将小企业小作坊联合做大,再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做强,最终创出品牌,让传统食品的大品牌在小作坊中诞生,就成了浙江小作坊发展的“三部曲”。

走好一条“自律路”

作坊虽小,但关乎农民增收,百姓生活。既要让顾客吃得放心,又让小作坊主无顾虑,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才能发挥长效机制。小作坊的整顿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不能因此影响合法加工户的经济利益乃至今后的生存。“管”与“扶”都是政府行为,要使食品安全有长足的保障,就要变被动为主动。

普陀区就从转变豆制品加工户的观念入手,先后6次召集25户豆制品加工户开会,宣传整治的意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整治要求,认真听取加工户的意见。同时,普陀区质监局坚决表态:决不能因为个别小作坊的非法利益牺牲全区15万群众健康。

以米面加工为特色的仙居县,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以专业合作为基础的行业自律模式,构建了政府、部门、合作社、小作坊主四位一体的管理格局。在仙居县白塔镇马坎头村,有一份《马坎头村村规民约补充规定》,用村规来对加工户的生产全过程进行约束,监管任务落实到了基层,离老百姓们更贴近了。

桐庐豆制品行业更是出了绝招。由于桐庐的豆制品都来自当地6人以下的14家豆制品企业,小而分散。桐庐县质监局规定:企业主每两个月轮流对同行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出,检查结果得及时上报。一条企业相互监督、规范发展的新路子就诞生了。

以保护老百姓利益为出发点,便民利民,是浙江省食品监管一以贯之的思路。李会光副局长认为,食品小作坊问题已经成为规范食品生产加工秩序不可逾越的障碍,我们必须全面落实“既要便民,又要管好”的监管原则。通过宣传转变小作坊主观念;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让小作坊主吃下定心丸;通过新型的行业内部监管模式让小作坊主自己管自己。这条“政府主导、部门主抓、重打基础、重抓源头、重在长效”的新路子,与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的强化政府监管、引导企业自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三管齐下”的新型监管模式不谋而合。

来源:经济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