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我都没有想过放弃!
挫折:20岁时的一场大病让他倾家荡产。从事山梨酸钾研究后,投资从450万元追加到1850万元,但是技术难关一直无法攻克,试验不断失败,企业连年亏损,要债的天天上门。
信念:看准目标,尽心付出,必有收获。
王龙集团,在余姚的一个小镇上,但是其生产的山梨酸钾,却占有世界35%的份额,居世界销量第一。山梨酸钾,听起来很专业。通俗地讲,其实就是防腐剂,它的用途非常广泛:方便面、酱油、米醋、香烟……其中都少不了这个产品。如今,许多人都羡慕他掘到了“金娃娃”,可是忆起当初,王国军却说“当初可是一个烫手的山芋,送人都没人要啊”。
一场大病
王国军在20岁前是一个病灶子,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四处求医。当时他的腿上有个肿块,跑了杭州、上海、山西的很多医院,都说是不治之症。当时所有人都觉得他活不过20岁,家里人绝望之下都开始为他准备后事了。最后还是上海的一家医院让他“活过来了”,其实也不是什么绝症,而是骨髓炎。
病是找到了说法,可是家里的钱都花光了,还欠了不少债。为了给家里减少点负担,王国军就在当地的榨菜厂里做推销员,天南海北地跑,有空时才到医院去挂挂盐水。当忙得连病都顾不上时,那个肿块竟也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而同时,他的推销也越做越好,在那个小乡村成了有名的销售大王。
一个乡村孩子,也不敢有太多的想法,由于余姚的小曹娥镇盛产榨菜,1988年,24岁的王国军承包了一家榨菜厂,做起了小包装榨菜,但很快,他就遇到了一个问题——遇天热要膨胀,这是变质的信号。
正在他为此烦恼不已时,在火车上遇到了中国原子能科学院的一名教授,他推荐了他们刚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山梨酸钾,效果非常好,于是他就想和他们合作开发。食品添加剂厂应运而生,产品也很快打开了局面。
四面楚歌
前景似乎一片美好,但此时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山梨酸钾的核心是山梨酸,一直是从日本进口的,可是到了1992年,因为关税等原因,日本不再向中国出口,而国内无法生产。别人不给,我们自己生产。当初的王国军年少气盛,虽然自己不是行家,但他想依靠着专家,别人能做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出来。450万元投资砸下去了,原本指望能马上收回投资的项目结果却成了马拉松项目。试验从1992年做到1994年,投资从500万元追加到1850万元,可还是没有满意的结果。
王国军至今不会忘记,1994年5月30日,第一批试制的产品开始投产,本应是晶白如雪的山梨酸,从反应锅中出来的产品却如柏油一般,四处都是废气、废水,整个厂房弥漫着一股臭味,工人们难受得四处逃散。自此,企业开工一天就亏损一天,一位驻厂专家见此情景,急得发了心脏病。工厂里人心惶惶,大家都觉得这个厂是撑不下去了。此时,镇政府决定停业破产(当时企业属于镇属企业)。
放弃还是继续?王国军被这个问题折磨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最终考虑再三他向有关方面提出,1850万元的投资款加上200多万元的流动资金共2100万元的债务由他一人承担,原来的镇办合股企业成为他一人独资的私营企业。
如果说,当年推销时,病病歪歪的他肩上挑着的仅是一担榨菜,那么现在,压在他身上的是一个没有研制成功的产品,一个负债累累的企业,但是他已经没有了退路。他也不想给自己退路,因为他相信这个产品是有希望的。
峰回路转
1995年初春,对王国军来说是阴郁的春天。上门索债的,追着还贷的接二连三。产品试制不断失败,看不到一点希望……他在精神上体质上都受到了极大的压力,日夜高烧,牙疼脸肿,大牙和头发也莫名其妙地脱掉了。可是,世上从来都没有救世主,一切困难只有靠自己解决。他一方面跑资金,一方面跑业务,加上技术上的日益完善,企业暂时安定了下来。
他的坚持在1995年10月的时候终于有了成果。一天,王国军突然接到一个韩国公司打来的电话,他们问王国军:你的山梨酸技术愿不愿意转让?
王国军差点跳起来,“他们哪里得来的消息?”可容不得他思考这一问题,韩国公司的代表已到了偏远的小曹娥镇。韩国人开价从5万美元到10万美元,最后追高到了40万美元,并答应提供500万元人民币的融资。
韩国人的到来,增加了王国军的信心,也坚定了他走下去的决心。他用韩国公司提供的资金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关。王国军干脆吃住在厂里,常常一天只睡2~3个小时。工艺流程改了一遍又一遍,厂里纵横交叉的硕大管道,在他手中,似乎成了儿童玩的积木,从这里搬到那里,调整了一遍又一遍,1996年,品质更好,成本更低的产品终于诞生了。世界各地的订单接连不断地飞来。
这是一个靠技术取胜的产品,近几年,王国军陆续投入了近一亿元进行技改,生产能力大为提高。到2005年,年销售收入达8亿元,成为世界上山梨酸钾销售量最大的公司。
对话——
没有坚持,前功尽弃
问:你回想起来,最痛苦的是哪一段日子?那些困难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当我不断地投入而没有一丝回报的时候,这是最痛苦、最着急的日子。现在当我回忆起这些日子时,对我最深刻的影响是,越是困难,越要坚持,越要奋斗。企业如人,人有病痛,这很正常。关键是要有战胜病痛的信心,找到发病的原因。把握好诊断方法。企业也是如此。
问:你认为遇到困难,如何才能走过去?
答:要挺住。成功,往往在于苦苦地“再坚持一下”之中。没有坚持,前功尽弃。冬天过后是春天,黑暗前头是黎明。当大家都在打拼时,能“坚持”的人才是胜者。
自信不是盲目的
问:当初许多人都暗暗替你捏把汗,你就那么自信,一定能试验成功?
答:当然。因为人家(德国、日本)已经成功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成功?而且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已经摸清了一些规律,我感觉离成功越来越近。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是建立在对要办的事情的了解上。了解越深刻,越清楚,信心就越足。对要做的事情一点都不了解,就说“我有信心”,那不叫自信,那叫自欺。
问:既然这个产品需求量这么大,为什么生产的厂家这么少?
答:需求量说大也不大,我们每年生产1.8吨到2万吨,就占了世界销量的35%。生产厂家开始也很多,但有的由于难点没有突破,有的产品质量不高,被市场淘汰了。浙江也有一些厂投资生产,后来都破产了。这个产品关键是科技,是人才
不怕待遇高,关键要效益高
问:这个产品技术含量这么高,你在一个小镇上的厂,能解决其中那么多的技术问题?
答:我们的7位高级人才,是我在报纸上登了招聘广告引进的。他们分别来自江苏、安徽等地,是我们企业的创业“元老”。事业是不分大城市、小城镇的,关键是有没有施展才能的舞台。这个台一定要搭好,虽然技术上的事我也懂一点,但我很尊重他们,听从他们。除了事业留人,还要感情留人。我给专家们造了专家楼,尽可能给他们较为舒适的生活条件。
问:你是不是给他们许了很高的薪水?
答:在我厂里,从高级专家、技术骨干到普通职工,我实行的是“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政策。只有保底,才能给他们生活上的安全感。我经常说,不要怕待遇高,关键是要效益高。以好的管理,让效益与业绩挂钩,这样,全厂职工一门心思向高效益的目标奔跑。
善待职工,多做好事
问:在你小的时候,你也有过很艰苦的日子,现在生活上应该没什么担忧了,你认为金钱对生活是不是很重要?你如何看待财富?
答:企业的财富是全体职工创造的,职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所以作为企业经营者,一定要善待职工。我们厂的工人大多来自本村本土,进我们厂成了当地人的一种向往,我对此感到非常自豪。我们厂是化工企业,我非常注意搞环保,不惜投入巨资,我们的财富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我现在当然比过去富得多了,但我不忘当地百姓,村上镇上的公益事业,我都很热心。今后,厂里实力更强了,我就想办更多的慈善事业,用我们家乡的话来说,就是“多做好事”。让更多的人因为我们的努力而生活得更好,我觉得是一件很欣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