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保暖内衣的成本不足40元,售价上千元的眼镜其实就值几十块,市场零售价数百元的顶级化妆品制造成本不过几块钱……这些触目惊心的“价格情报”的提供者号称是曾经尝尽甜头的行业中人,而曝料者的身份也逐步升级,从起初潜伏在网络论坛里的“……员工”,到如今不断有老总跳出来公开自曝生产成本,这些对比悬殊的数字深深刺激着消费者感知神经的同时,业内人士却告诉我们,自曝“成本价”多无现实意义。
“成本价”公开预示降价?
近日,号称全球内衣生产基地的常州某公司,由董事长牵头对外公布:一套普通保暖内衣的生产成本仅为39.28元,再加上渠道、推广和内部管理费用,在保证合理利润水平的情况下,市场零售价在60元到70元之间。据这位董事长曝料,很多知名保暖内衣品牌都是委托自己公司生产的,拿货价基本在每套39元左右,相比目前保暖内衣动辄数百元标价,一套内衣真正卖到消费者手中价格已经涨了几倍。
这让记者回忆起两年前的保暖内衣“红皮书”“白皮书”事件,当年也是由某知名保暖内衣厂家老总牵头,向社会公布了行业暴利,此后两年间,市场上保暖内衣的价格看似降低了不少。类似厂商自曝“成本价”的事件还发生在彩电、手机、眼镜、旅游等多个行业,而且结果一致:此类商品的价格或多或少都会降低。如此看来,这位董事长的曝料将预示着:近期保暖内衣的价格将有调整?
遗憾的是,曝料出来后,还没有一家保暖内衣厂家做出回应。记者随后走访南京多家保暖内衣柜台发现,虽然这个季节有不少保暖内衣已经打折出售,且价格在百元左右,但大部分新品的价格仍在200300元,更不乏价高达几百元的产品。山西路百货针织卖场的许经理表示,“没听哪家说价格要调整。”就这位董事长的曝料,许经理判断属于“炒作”,“对市场拉动没有太大作用,涉及行业内部利益的因素会更多。”在业内人士看来,如今很多商品都是厂家自行定价,有人买就意味着得到认可,没人买就及时调整,“很多大牌的纯成本和销售价格差得多了,其中就有品牌效益等因素。”至于我们所注意到价格下调,业内归因于“价格下降的普遍趋势”,“成本运作、原料都在降低”,而不是受迫于成本公开。
网络流传“成本价”现实折腰
与有凭有据的现实曝料相比,潜伏在网络论坛上自曝生产成本的现象由来已久。一道“十大暴利行业的成本价”的帖子让大家对“成本价”的关注达到极至,在这道涉及化妆品、日用品、饮料、小家电、汽车等多行业的帖子中,进口高端化妆品的利润起码在百倍以上,该帖不但被网友转到不同的网站,现实中的讨论也长期未曾间断。就职于一知名化妆品南京分公司的朱先生回忆,“为此,当年没少受朋友们的围攻,一些女性朋友穷追猛打地逼我说出她们正在使用的面霜、洗发水究竟值多少钱。”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朱先生再送护肤品小样给朋友时,对方全然不见以往的兴奋表情,“在她们看来,反正这不值几个钱。”
事实是,网络“成本价”公布了好久,现实价格并没有下降多少。记者采访中留意到,尽管网友对类似帖子抱以非常多的关注,可是因为不确定消息来源以及曝料者的真实身份,大部分人对曝料内容也是半信半疑,并表示“对现实消费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李小姐有些无奈地表示,“据说我大几百买的眼霜加上包装成本也不过10块钱,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在找到性价比更好的替代品之前,还不照用。”自己就是经商者身份的范先生则坦然表示,“尽可能寻找替代品,当然,在有经济实力的前提下选择坦然消费,毕竟暴利行业也是社会链的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