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之后,白猫股份(600633.SH)重组终于有了实质进展。
2月7日,白猫股份因召开2007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停牌,而股东大会的议题为审议更换公司第五届董事会董事的议案。
根据此前发布的股东大会资料显示,上市公司原5位董事将辞职,而来自新的大股东新洲集团的3位高层,将入主白猫股份的董事会。
因此,如董事更换提案能在此次股东
大会上表决通过,则意味着在白猫股份董事会的6名成员中,新洲集团将占到3席。在外界看来,这将是新洲集团正式接管白猫股份的开始。
"白猫股份的资产重组正在操作中。"白猫集团一位人士透露,尽管白猫股份的具体重组方案尚未成形,但可以确定的是,日化资产将脱离上市公司。
剥离日化
2005年8月,持白猫股份44.48%股份的上海白猫集团公司将其持有的29.9%股份转让给新洲集团,并在2006年4月21日完成过户,新洲集团成为白猫股份的第一大股东。
早在2006年7月底,白猫股份董事会就通过了更换公司董事的议案,其中新洲集团推荐傅建中、汪涛、陆恩东为公司董事。但由于一直没有召开股东大会,新洲方面的董事一直没能进入白猫股份,资产重组也未能启动。
"去年社保案导致了重组工作的停顿。"上述白猫集团人士告诉记者,由于社保风波,市国资委原来办理白猫重组的人大多被换掉,新上任的官员又不熟悉情况,而白猫集团的控制人上海电气更是处于社保案的风口浪尖。
据悉,目前白猫股份的重组重新启动,双方正就方案进行研究。
白猫股份的主营业务为牙膏与化工原料产品,由于近几年牙膏效益下滑,到2005年,白猫股份已亏损3896万元。因此,新洲入主后即承诺将向白猫注入优质资产改变亏损状况。
去年5月,白猫股份曾在其股改方案中透露了未来重组的思路:一方面,新洲将保留现有主营业务不变,另一方面,将把其部分房地产业务和木业逐步置入白猫股份。这也得到了接近重组双方者的证实。
另外,将日化资产剥离出上市公司已是板上钉钉。"日化资产将重新由我们集团接手。"白猫集团一内部人士称。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将通过白猫集团和白猫股份设立合资公司、白猫股份向白猫集团转让合资公司股权的方式剥离日化资产,对此,该人士表示"差不多"。
资料显示,新洲集团旗下共有黑龙江新绿洲房地产公司、黑龙江新洲材源木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冠房地产公司、上海源江置业发展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由于新洲曾承诺会置入木业资产,因此黑龙江新洲材源木业进入上市公司指日可待。而哪几家房产公司将进入上市公司目前不得而知。业内认为,黑龙江新绿洲房地产公司与北京中冠希望最大。
尽管白猫股份曾发布公告称涉及公司的资产重组事宜尚未形成确定方案,但未来的资产重组预期已刺激白猫股份在1月31日至2月2日连续三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达到20%。
"董事会改选完毕后,白猫股份的重组应该就将逐步展开。"有分析人士认为。
沦陷之辩
白猫股份从风光借壳到黯然退出,仅仅不到5年。
白猫股份的前身是双鹿电器股份,2001年6月,双鹿股份与白猫集团下属子公司——上海牙膏厂进行整体资产置换,并更名为白猫股份。
白猫集团放着"白猫"品牌的洗涤产品不用,而将牙膏业务装入上市公司的举动曾引起外界不解。对此,白猫内部人士解释,一来牙膏厂的资产总量与双鹿股份正好相当,二来牙膏厂是白猫集团内部效益最好的资产。
当时,以生产出第一支国产牙膏著称的上海牙膏厂拥有"美加净"、"中华"、"白玉"、"留兰香"等知名品牌。
借壳之后,2002年,白猫股份即实现主营业务销售收入3.27亿元,利润7791万元。
但从2003年开始,白猫股份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开始下滑,2004年白猫股份净利润同比下降80%多,2005年,白猫股份亏损3800多万元。
国内牙膏企业的收购兼并,外资企业的独资化,以及国外资本的纷纷涌入,使得牙膏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本公司因经营规模小,受到冲击也较大。——白猫股份曾如是形容自己的困境。
近年来,国内牙膏市场的一大变化就是外资品牌占据的席位越来越多,从1996年到2000年,国内市场牙膏10强品牌中外资品牌就从2席增加到了6席。
"以民族日化行业整体衰败的大背景并不能完全解释白猫股份的沦陷。"一位熟悉白猫股份的人士却指出,尽管民族品牌目前市场占有率不敌外资企业,但以两面针、冷酸灵、蓝天六必治、田七等为代表的本土品牌,加大了联合重组、产品创新、品牌推广的步伐,上升趋势有目共睹。
在上述人士看来,企业自身对于品牌的管理值得反思。
1994年,上海牙膏厂以主力品牌"美加净"和"中华"与联合利华合资,却遭遇品牌雪藏。到2000年收回美加净之时,后者已由年销量6000万支、出口量全国第一,变为年销量2000万支、市场地位不断下降的牙膏品牌。此后,白猫股份对旗下品牌的培育并没见起色。
白猫股份曾在年报中强调未来将加大科研与广告投入力度,以改变企业困境。但就在蓝天六必治、田七等以广告强力打开市场的同时,媒体上却几乎看不到任何有关"美加净"、"白玉兰"牙膏的信息。
更有业内人士透露,作为国有企业的白猫,由于企业文化等原因,技术人员跳槽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也进一步导致白猫在科研与新产品开发上的乏力。
或成"白猫有限第二"
上市公司管理的混乱也一度为外界所质疑。
2004年10月,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曾对白猫股份发出整改通知,其中提及一家名为上海凯圳日化科技有限公司的关联企业,白猫股份总经理黄海同时兼任凯圳日化的法定代表人。白猫股份2002年和2003年委托凯圳日化代理进口化工原料,金额分别为人民币58万元和2602万元,2003年的关联交易金额占净资产值的13%,白猫股份却从未披露。
工商资料显示,凯圳日化的注册时间为2001年12月29日,即在白猫借壳之时。注册资金300万元,其中,白猫有限占30%,另外5位个人股东的股份总和为70%。曾有传闻称,这几位个人股东均为白猫集团高层,凯圳也一直在白猫集团内办公。而据记者掌握的资料,股东之一的须桃元,曾为白猫集团高工。
据白猫股份年报显示,在随后的2004年和2005年,白猫股份向其采购的金额分别为890万元和29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凯圳日化成为白猫股份原材料供应商之一的几年内,白猫股份的年报也不断提到其业绩下滑的一个原因就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此外,上述整改报告还提到一家名为中略广告的关联企业,同样,黄海也兼任这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据悉,白猫股份2002和2003年委托中略广告进行广告业务,金额分别为37万元和254万元,2003年的关联交易金额占净资产值的1%。但上市公司也并未披露。
据悉,中略广告也成立于2002年初白猫股份刚刚借壳之时。在整改通知之后,凯圳与中略的法定代表人均发生了变化,其中,凯圳的法定代表人变为白猫有限的总经理吴金。
"这5年的历程很能说明问题。"上述熟悉白猫股份的人士意味深长地说。
然而,重新回到集团怀抱的白猫股份能否走出低谷仍值得关注。此前,白猫集团旗下主营洗涤产品的白猫有限已被李嘉诚的和黄集团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