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国消费市场呈现四大特征
消费市场持续较快增长
居民消费质量明显提高
2006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从市场情况看,全年国内消费市场活跃,增速加快。2006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6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增速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
国内消费市场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增长,得益于诸多有利因素。首先,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次,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为消费品市场的加速发展给予了政策的推动。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加快,对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87元,扣除价格上涨的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7.4%,增速比2005年加快1.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59元,实际增长10.4%,增速加快0.8个百分点。另外,充足的商品供应也保证了居民多样性的需求。在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种,占28.7%;供过于求的商品428种,占71.3%;供不应求的商品几乎没有。
农村市场销售持续升温,成为2006年我国消费品市场增长的一大亮点。2006年,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867亿元,增长12.6%,其增长速度与城市的差距,由上年的2.1个百分点缩小到1.7个百分点;其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2%,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1个百分点。
从零售市场表现比较突出的商品看,体现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特征的热点消费商品增长趋势明显。如汽车类商品比上年增长了26.3%,增速高于2005年近10个百分点;持续升温的住房消费进一步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家具类商品的增长。如建筑以及装潢材料类2006年增长24.4%,家具类增长2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9.2%。居民用于个人发展、享受及娱乐性消费市场活跃,如通讯器材类增长22%,文化办公用品增长18.6%,化妆品类增长18.6%,金银珠宝类高档商品的增长达到25.8%,居民交通通讯、教育文化等消费比重的持续增加以及餐饮、旅游健身消费的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居民消费质量进一步的提高,并不断地向舒适享受型消费发展。
国内竞争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流通领域发生重大变化
自2004年12月11日我国零售业向外资全面开放以来,零售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6年,我国零售业整合速度明显加快,全年业内共发生16起重大并购事件,如美国最大的家电零售商百思买收购五星电器56%的股权,国美并购永乐,物美并购美廉美。从市场竞争主体看,外资零售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一系列资本运作手段开始了在中国全面扩张的步伐。在2006年上半年全国前30家连锁企业中,家乐福以79家门店数量、119亿元营业额的业绩使其在本行业中所处的位置明显提前;而2005年其门店数量只有61家,仅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就在中国增开18家门店,速度明显快于往年。
而其他外资零售巨头,如沃尔玛、易初莲花、麦德龙等,在国内零售市场的门店数量也平均增加了20%以上。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不少外资零售企业开始改变平稳发展的策略,在加快发展步伐的同时,开始加大对二三级市场的关注程度。
而本土零售企业在面对国内同业以及外资企业竞争的同时,本着做大做强的原则,也纷纷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这些企业利用规模优势,丰富资源的有效整合,其市场竞争力大大得到提高。目前,我国零售业已具有了与外资抗衡的企业航母。
目前世界零售业50强中已有80%进入中国,国内零售市场竞争的国际化特征更加明显。而随着这些外资零售商在门店数量上的不断增加、在地域上不断扩展、在业态上不断发展,国内零售市场国际化竞争也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内展开。
外国零售巨头在带来了激烈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新型的业态和先进的管理模式。目前,专卖店、专业店、超级市场、便利店、百货店、折扣店等各种零售业态遍地开花。2006年,各种业态均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其中专卖店和专业店开始显示较强的增长势头,大卖场已成为国内零售市场的主力业态。作为现代流通手段之一的连锁经营成为商业企业采用的主要经营组织方式。零售业态的日益完善,使消费者购物更加方便、快捷。
为了改变广大农村消费长期以来购物难的问题,商务部在2005年开始了以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为主要内容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试点工作,在2006年又启动了重点建设100家现代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100家大型产品流通企业的“双百工程”。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不断得到完善,并进入全面加速发展阶段。据统计,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以来,全国已累计建设连锁化的农家店12万个,使1.4亿农民受益,扩大农村消费400亿元左右。
品牌消费趋势更加明显
市场购买力向名优品牌倾斜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更加注重心理与精神上的享受。居民消费开始从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求向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方向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形成了品牌消费的理念。而在品牌消费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名优品牌具有了更高的竞争力。因为,一个知名品牌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具有了较高的信誉,在满足消费者所期待获得的物质需求的同时,还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多超值的享受。
2006年,从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在全国调查的80余种主要消费品市场销售情况看,名优品牌仍然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销售前十名品牌的平均市场占有率为62.61%,略低于去年,表明在过去的一年中,消费品市场竞争加剧。分类别看,家电类消费品的市场集中度最高,为77.64%;其后依次为食品类68.88%、日化类68.14%、文化用品类68.4%,品牌集中度最低的仍然是服装纺织类消费品,只有34.3%。
具体来看,家电类消费品中,大家电销量十强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在80%以上。其中,冷柜最高,达到97.65%;彩电、洗衣机、空调、冰箱的市场集中度分别为90.62%、87.1%、86.51%和83.9%。
在厨卫类小家电中,饮水机、浴霸的市场集中度超过了80%;电风扇、电磁炉、燃气热水器销量前十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都超过了70%;电暖器、电饭煲的集中度超过了60%;燃气灶具、电水壶销量十强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足55%;抽油烟机的市场集中度较低,为48.51%。生活小家电的名优品牌最受消费者欢迎,电动剃须刀、吸尘器的前十位品牌吸引了九成多的市场购买力;超过八成的消费者选择了销量前十位电吹风的品牌;电熨斗的市场集中度是76.95%。
食品类消费市场,销量十强品牌的合计份额最低的是保健品,为35.3%;其次为糖果44.15%。冰淇淋、火腿肠、白酒的市场集中度都超过了80%。其中,冰淇淋最高,为87.54%;液态奶,豆奶粉、啤酒销量十强品牌都超过了75%;超过六成多的消费者青睐食用油、奶粉、葡萄酒市场销量前十位品牌。
在日化类消费品市场,空气清新剂、喷杀剂、唇膏、染发用品、清洁洗涤剂销量前十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都超过75%,美发、护肤品销量前十位品牌仍然只吸引了五成多的消费者。
在文化办公类消费品市场,市场集中度最高的是打印机、传真机。销量前十位品牌的市场份额超过90%;照相机、数码电池的市场集中度都超过了80%;自行车销量前十位品牌的合计份额接近70%;电池充电器、手表的市场集中度不足60%;电动自行车市场由于品牌众多,市场集中度不足30%。
服装、纺织类消费品,由于具有个性特征以及地域差异较大,销量相对较为分散。在服装类消费品中,牛仔裤市场的集中度最高,销量十强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3.19%;其次为女内衣,市场集中度为62.25%。羽绒服销量十强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接近60%;皮衣、羊绒衫销售十强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40%;在男衬衫、保暖内衣、针织内衣市场,领先品牌的份额都没有超过10%;男皮鞋、男西服、羊毛衫、休闲装、童装、床上用品、T恤衫的市场集中度都超过20%;女装、夹克衫的市场销量较为分散,销量前十强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仅仅超过了10%。
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通过对市场的研究发现,品牌消费趋势明显,品牌对市场的导向作用也越来越大。生产厂商必须设法创造需求,将消费者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而这些能够创造出超前于消费者需求产品的生产企业,往往是那些走在市场前端的名优品牌企业。近年来平板电视出现了热销的场面,就是平板厂商利用技术优势,创造出当时消费者并非高度关心的商品,经过了前期的市场培育后,平板电视现在已成为市场的风向标。健康类空调之所以能够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就是因为其在满足消费者对舒适温度的需求后,又具有了保温加湿、除菌除尘的功能,让消费者了解到原来空调还有一个健康的功能,从而将消费者的注意力引导到健康上来。总之,随着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品牌已成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品牌竞争力越高,企业的市场话语权就越大。
健康、环保、节能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热点
品牌与社会的互动性使企业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
2006年,我国品牌消费也呈现出升级的态势,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仅将名优品牌作为选购目标,他们更为关心的是这些产品是否更加环保、节能、令自己更健康。
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通过对市场的研究发现,这些消费热点的出现,一方面源于消费者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源于国家、消费者对节能、环保、健康、食品安全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而对于这些热点的把握,使品牌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增强了两者的互动性。因为企业在扩大品牌知名度的同时,必然要不断追求发展与创新,在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等方面下功夫,在满足了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其品牌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如在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家电领域,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不断生产出环保、节能的高性能产品来,在赢得消费者信赖的同时,也促进了我们节约型、环保型社会的建设。这样,品牌的价值就会大大增加,竞争力也就大大提高了。在食品领域,企业也必须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更加健康、安全,在获得消费者的同时,也履行了保证消费者安全的社会义务,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近来,一些知名品牌出现了让广大消费者大跌眼镜的事件,值得深思。如快餐领域的“苏丹红”事件,咖啡的“碘超标”事件,化妆品“伤人事件”等等。
这些事件折射出一些大品牌对待品牌建设的理念,对待消费者的原则和对待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方面还存在问题。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通过对以上事件的分析认为,在向消费者提供好的产品和优质服务的同时,企业的发展还应注意社会责任,在保障股东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员工利益,与自然和谐相处,节约资源,服务社会,回馈社会。只有这样,其品牌价值才能延展,品牌竞争力才能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