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原子城”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原称“国营二二一厂”地下指挥中心近日正式解密并对外开放。该核武器研制基地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银滩草原,总面积1100多平方公里。
新近解密的原子城地下指挥中心是一个以通信支撑和保障为基础的地下掩体,距地表下9.3米,建筑体是用纯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在核武器研制期间,这一中心承担着整个基地最重要的通信联络保障和指挥职能。
1958年,中国在此建设了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实验和生产基地,在这里先后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1993年,基地整体移交青海省,成为世界上惟一主动退役的核武器研制基地。青海省将这里命名为西海镇,并确定为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1995年,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全面退役。由此,这个秘而不宣的地方一步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据当地官员介绍,新近解密开放的原子城地下指挥中心由载波室、配线室、通风室、指挥室、发电机房、配电室、人工交换室和电报室八个部分组成。
中国核物理学家胡思得回忆当年在“原子城”的生活时介绍道:进藏的路很长,从北京两天两夜到西宁后,待一两天调整身体后坐车进藏,大概再过一天才能到基地。从西宁到海晏后需要换乘专门的火车或汽车,统一开到原子弹研发厂区,“上车都需要看证件,一般人不许上;海晏开往厂区的公路也是专用的,沿线都有哨卡,想进入必须过关”,胡思得说。
胡思得介绍,当时前后“上万人”来到海晏地区,甚至专门从上海理发店调过理发师,从天津澡堂调过去的洗理师傅,首批进藏的人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干打垒”里,这种临时用砖头垒起的小棚子,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不生火,室内室外一样冷。
此外,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度,气压很低,水到80多度就开了,馒头根本蒸不熟,大家就只好吃当地的青稞面。遇到停电,食堂没电打不了火,大家把食物搁煤油炉上热热随便对付。
胡思得说,在海晏,“最不配合”的是天气,一年中就7、8、9月份稍微好些,其余时间都在下雨或下雪,温度最低时零下30度,每个进藏的人都领到“四大件”御寒过冬,就是皮帽子、棉大衣、棉靴和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