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月球有着独特的情怀,自古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但也有很多疑问,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就在一首词中提出一系列疑问:月亮无根悬在空中,是谁把它系住了?月亮运行会不会经过海底,如果真的经过海底,鱼会不会撞坏了月中的宫殿?种种瑰丽的想象,凸显了中华民族探知月球的愿望。
而这个愿望正在一步步实现。5月21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六届“人在太空”国际学术会议上,中国探月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透露说,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确定将于2007年下半年发射升空。据了解,经过长达3年的精心准备,相关卫星火箭地面测控发射场及地面数据接收工作已经全部准备就绪。
但“嫦娥一号”仅仅是我国“嫦娥工程”的第一步,它的目的是实现绕月探测,着重于月球三维影像分析、月球有用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全球含量与分布特点、月壤厚度探查以及地月空间环境探测。之后,“嫦娥工程”还将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与月球巡视探测,并将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然后采样返回。这些都是为载人登月做准备。
在第16届“人在天空”国际学术会议上,围绕这个众所瞩目的工程,宇航员们一起探讨了“工作与生活在月球”这个非常富有想象力的话题。
中国宇航员杨利伟表示,嫦娥奔月是一个梦想,无论对工程人员还是技术人员都是一个全新的、有难度的挑战。
“首先就是重力环境的挑战,月球表面的低重力环境和太空飞行中的高重力环境,将会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等系统都造成危害性的影响。”杨利伟表示,航天员对这种异常环境的适应以及返回地球后对重力环境的再适应是登月航天医学的问题,尤其是远距离航天,这些问题会更加突出。
其次,是宇宙辐射带来的挑战。杨利伟认为,宇宙辐射是航天员在月球上生活的最大问题之一。“辐射对航天的危害并不大,但在月球上,由于缺乏月球地磁场的屏蔽作用,宇航员在月球表面外面活动时间过长,极易受到这种辐射的伤害,并可能诱发癌症。”目前的防治方法有选用合适的药物、选择最佳的飞行时间以及建立太阳射线的立体系统等。
“此外,还必须要保证航天员健康的心理。”杨利伟认为,登月对航天员的心理素质、个人潜力以及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航天员的背景及科研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根据月球的特点制定严格的方法,确保选出最优秀的登月航天员。
杨利伟认为,月球上基地应使用再生式的环保基地来保障人类的生存。如果航天员长期生活在月球基地,他们所需的消耗品都从地面进行供给,费用将非常昂贵。因此,要实现人类长期居住,经济而有效的途径就是采用再生导系统。
他还考虑到了医学保障问题,认为主要在于要能提供远程医学诊断,以便对月球上的航天员进行检查,并通过图像等辅助设备实施进行远程医疗救治。
但他表示,随着世界载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难题一定能够得到彻底解决,人类最终将实现在月球生活的美好梦想,中华民族的梦想也一定会实现。
“月球上无法提供人类所需要的水资源”,加拿大宇航员朱力·佩耶特说,在太空中没有水,洗澡会变得非常困难。同时,一些小的事情也会变得很麻烦,比如剪头发,需要有一个特殊的器械,及时收拢头发,否则剪下来的头发四处漂浮,会进入呼吸道。
奥地利宇航员弗朗兹·维埃沃克则猜想,人类到月球上将使用机器人来帮助做很多事情,比如运输石头、传送资源等。“月球上使用的交通工具不同于地球,因为在月球上的重力与地球不一样,我们不可能会有像地球一样的道路。”
由于在月球上交流不便,弗朗兹·维埃沃克还担心如何能够在月球上平静地生活、相互理解。但他说,不管怎么说,探索外太空是人类最终的命运。
我国在进行探月工程的同时,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更为深邃的宇宙。5月20日,在上海的一个航空技术展上,展出了由上海航天局总抓研制的中国火星探测器。据报道,该探测器预计将于2009年发射升空,运行1年左右,2010年抵达火星轨道,对火星环境的两点开展火星空间环境的科学探测。
火星探测将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对地外行星空间环境探测活动。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浩瀚的外太空将留下更多中国人的印迹。(中国青年报/叶铁桥、郭姗姗)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