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空军战史中有两项是属于中国空军的:
1958年9月24日,国民党空军在温州地区上空的空战中,以“响尾蛇”导弹击落大陆空军一架米格-15比斯,大陆飞行员王自重不幸牺牲,这是第一次空空导弹击落记录;
1959年10月7日,大陆地空导弹部队击落国民党空军1架美制RB-57D高空侦察机,国民党飞行员王英钦死亡,开创了世界防空史上第一次使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例。
从这两项记录看,当时两岸空军的装备水平还是不低的。
其实这种记录没什么值得炫耀或灰心的。随着技术的发展,事情的发生是必然的,相比以后上千名被空空导弹、地空导弹击落身亡的飞行员,名字被更多的提起对于最初的两位逝者来说也是一种安慰吧。
我最近察觉中国解放军空军(以下简称“中国空军”)还有一项尴尬的记录,就是在航空大国里面,自空空导弹取得击落战果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解放军空军还没有使用空空导弹取得任何战果!
和我们想象的不同,中国空军装备和使用空空导弹的时间较早、数量不少。
中国空军最早装备空空导弹的时间是1962年,部队是空三师,型号是K-13,也叫“环礁”,后来仿制的型号是PL-2,导弹载机是米格-21。
中国空军获得米格-21、K-13和王自重的牺牲有很大的关系。在王自重牺牲的现场,找到1枚“响尾蛇”导弹残骸和4枚未炸导弹弹体,前苏联正是在这几枚未炸导弹的基础上研制出了 “环礁”导弹。
空三师使用K-13和米格-21的记录十分令人难堪,到1964年底,打U-2出动近30架次,发射导弹2枚;打美国“火蜂”高空无人侦察机近20架次,发射导弹7枚,没有取得任何战果,连飞歼六的部队也比不上。
空军在1965年底总结经验教训,当时的结论是:K-13导弹引信是为了打轰炸机设计的,引爆时间有延迟以便打到轰炸机中部的要害;而“火蜂”体积小、辐射小,导弹往往飞到飞机前面爆炸了。我个人的观点是,不排除前苏联在提供的导弹上做手脚的可能。在越战期间的空战中,K-13导弹取得了非常好的战绩,引信、指导都没有出现大问题。
打U-2失利的原因很简单。米格-21带导弹的动力升限19000米,而U-2可以飞到22000米以上,米格-21靠跃升飞到U-2的高度,速度低于U-2,平飞3-5秒就会自动掉高度,而且K-13探测角度就10度左右,很难稳定的锁定目标。
于是当时最先进苏制米格-21在中国空军手里成了米格-19,航炮、航空火箭成为米格-21的武器,主要用来打“火峰”。
米格-21打“火蜂”和米格-19有很大的不同。“火蜂”的飞行高度在18300米,歼六的升限17600米,歼六采取动力跃升的方法攻击,攻击后往往会发动机停车、进入螺旋;而米格-21遇到的问题是在18000米高度时速度太快,用航炮攻击往往来不及脱离。1966年2月7日,空三师9大队大队长冯全民驾驶米格-21用航炮击落一架“火蜂”。冯在开炮后来不及做脱离动作,直接从目标下面擦身而过,垂尾被撕开了一个1米多的口子,差一点就和目标同归于尽。后来这次战斗被作为超音速使用航炮的经典来介绍,实际上是相当危险的,在超音速时使用航炮,飞机有时候会追上自己发射的炮弹
尽管手法有点陈旧,空三师的米格-21还是取得了击落7架美国高空无人侦察机的成绩,可惜没有一架是空空导弹的战果,仔细统计前后一共发射过11枚以上。
除了打U-2和“火蜂”,我们的歼-7(米格-21)并没有和敌战斗机交锋,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和美、蒋空军战斗机的交战中,歼-5、歼-6都有击落的战绩,惟独歼-7没有,甚至连交战的记录都没有,这样就没有以空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可能。歼六加装PL-2空空导弹,还是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的事。
导弹的作用不如航炮的奇怪现象甚至误导了我们的飞机设计师,在最初设计歼-8的时候,还是把航炮作为主要武器。
经过长时间的等待,中国空军再次获得了使用空空导弹击落敌机的机会。1982年3月19日,一架越南米格-21P型侦察机短时间内两次侵入我国领空。第一次入侵是我空军起飞2架歼七拦截,但是地面领航误报低机的高度,在高空的敌机先发现我机而逃遁。后来该机再次折返,我空军两架歼六在地面的引导下隐蔽接敌,长机在导弹截获信号良好的情况下发射2枚PL-2,竟然没有命中,僚机漏做了导弹接电动作,因此始终没有截获目标,越机再次逃遁。这次战斗是非常接近击落的一次,但是军史介绍的很不详细,据说当时是违反了政策,追击时越了境。
这次战斗又表明武器出了问题,后来看到资料说,使用PL-2时应避免双弹齐射,因为2枚导弹发射离轨往往有个时间差,后面一枚往往会咬住前面一枚的尾喷管,从而造成一弹失的则两弹同时射失的情况。这说明当时我们的红外导引头不过关,越南空军的米格21在与美空军交战时一般都采取双弹齐射,也没出现问题。
中国空军空空导弹击落的零记录就一直这样保持着,虽然取得战绩是早晚的事,但是在没有破天荒之前,解放军空军的形象似乎还是与现代空军有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