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北斗卫星系统对中国核力量的真实影响

王朝家有宠物·作者佚名  2007-05-2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作者认为,中国的北斗系统还不完善,但是一个系统理论上的能力并不能决定其是否可以用于特殊场合。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尽管不适合常规及陆上用途,但却很适合战略弹道导弹的制导与控制。如果北斗卫星系统的目的就是用于改进中国弹道导弹精度,那么西方就有必要考虑中国的核态势。

在美国和苏联的核较量中,改善核弹头精度一直与第一次核打击能力联系在一起,打击的目标要么针对对方的核力量(在发射前毁坏对方导弹发射井),要么是对方的指挥与控制设施。然而,如果中国打算获得第一次打击能力,它就不得不实施一项大规模采购项目,而不仅仅是现代化这么简单。

对美国民兵战略弹道导弹进行第一次打击至少需要500枚核弹头:在《第二阶段消减核武器协议》的限制下实现“一对一”打击。即使中国为每枚战略弹道导弹安装3枚分导弹头,那么它的导弹数量至少还需要增加8倍,更不用提500枚核弹头了。当然,美国还有数量不斐的战略轰炸机及三叉戟弹道导弹核潜艇作为报复力量。即使中国想对美国的指挥及控制设施实施第一次核打击也成问题,因为美国为了抵抗苏联的第一次核打击相继兴建了许多预备指挥中心。

作者认为,中国致力于的一个选择性战略,可能是运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安装有分导弹头的战略导弹提供制导,这也不需要对导弹精度作多大的改进。中国可能正在努力增加目标瞄准美国城市的导弹数量。“北斗”卫星这样一个用于战略弹道导弹的导航系统,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对抗美国部署更加现代化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而作出的一个反应。

实际上由于启动该系统耗时较长,因此在美国的天基追踪系统确定了一个飞行弹道,第一枚拦截导弹就要击中目标之前,此时助推段后飞行器可能还正在作机动飞行。这样的机动飞行,再加上中国肯定已经掌握的廉价的弹头诱饵技术,对付美国地基拦截导弹无疑非常有效。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