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祥”2001年8月25日出生在四川卧龙,雄性,经过近3年野化训练,于2006年4月被放归大自然,在野外生存近1年。
记者昨(30)日获悉,今年2月19日,人类首只被放归野外的圈养大熊猫“祥祥”的尸体,在野外雪地上被意外发现。经推测,它是与野生大熊猫在领地和食物争夺中,从高处摔下导致严重内伤致死。
野化培训
第一阶段 拯救熊猫计划启动
2001年8月25日,“祥祥”出生于四川卧龙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享受着人类提供的舒适环境和可口食物。但在整个地球上,已经奇迹般地生存了几百万年的大熊猫,在野外只有1000多只了。
大熊猫种群的繁育成为一个难题困扰着科学家。人们梦想着用大量繁殖的圈养大熊猫补充野生种群。这是一个伟大的拯救大熊猫的计划。祥祥在卧龙数以百计的大熊猫中被选中,开始承载人类用大量圈养大熊猫补充濒危野外种群的梦想。
第二阶段 两岁开始单独生存
2003年7月8日,即将满两岁的“祥祥”被单独放到一个海拔2080米、面积2.7万平方米的一期野化培训圈,这里内有充足的水源和竹子。慢慢地,“祥祥”学会自己找竹子吃;不再跟着饲养员屁股跑,对进餐口哨声不再敏感,并学会采食半枯竹、多年生竹子,甚至会选择富有营养的竹叶。
在寄生虫感染高发季节,它会爬到高高的树上休息或逗留在相对干燥处;在零下10多℃的严冬,它能在二三十厘米深的积雪中活动。它甚至还学会用粪便筑起温暖的巢穴;警惕地听动静,迅速找地方躲避。经过一年多野化训练,“祥祥”对人工食物的依赖明显减少,抵抗体外寄生虫的能力和防卫意识均有所提高,体重由62公斤增加到80公斤,高于同龄野生大熊猫。
第三阶段 更具野性不识饲养员
2004年9月15日,“祥祥”戴着无线电项圈“住”进了海拔2480米、总面积24万平方米的二期野化培训圈,开始第二阶段的野化训练生活。又经历了一年多风霜雨雪的考验,“祥祥”已逐渐成长为一个完全独立生活的大熊猫了。即使面对从小将它养大的饲养员刘斌,“祥祥”也凶神恶煞般地把他驱逐出境。此时,“祥祥”的自我保护行为、标记行为明显,领地意识进一步增强,逐步摆脱了对人类的依赖,能够主动选择营养丰富的食物、寻找适合的水源、选择质量较高的卧穴、抵御各种危险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祥祥”的生存活力,是任何同龄圈养大熊猫也比不上的。甚至有专家戏称:“假如在卧龙举办一场圈养大熊猫摔跤比赛,‘祥祥’一定拿冠军!”
第四阶段 史无前例放归野外
2006年2月17日,在卧龙自然保护区举行的专家论证会认为,“祥祥”已基本具备野外生存能力,可以择机放归野外栖息地进入第三期试验---完全野外放归研究阶段。这是史无前例的试验。
2006年4月28日,在经过了近3年的野化训练,并且在2005年冬经历了邛崃山10年来最大的暴雪考验后,“祥祥”带着野外定位项圈,终于从圈养场走出去。跨出牢笼后,它一路小跑,头也不回地消失在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臭水沟区域的山林中。
舍不得它离去的饲养员们,目送它离去,默默为它祝福。从此,“祥祥”将独自面对自然界的挑战,包括各种凶悍的野生动物。
第五阶段 卫星定位长期监视
在野外生活的大熊猫将面临两大困难:大熊猫的领地以及寄生虫感染。“祥祥”的放归地点位于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距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10多公里。据第三次全国野外大熊猫调查显示,该地区有4只野生大熊猫。“地头蛇”会怎么对待“祥祥”这个“新人”。大熊猫发病大多数由体内寄生虫引起,圈养大熊猫要定期取虫,食用的竹子都经过消毒。野外,大熊猫只有自己保护自己。
研究人员通过卫星定位(GPS)颈圈结合无线电信号跟踪监测“祥祥”活动状况,定期较近距离直接观察其行为和健康状况,对其栖息地选择、采食规律及种内种间交流等进行进一步的放归研究。大半年过去了,“祥祥”的监测信号一直正常。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