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柯达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它重达3900克,使用16节AA电池供电,感光器件是一个10,000像素(100×100)的CCD,拍完一张照片需要用23秒的时间把数据写入磁带中,每盒磁带可以记录30张照片。尽管它的性能如此低下,外观也是那么的令人发指,而且要带着这种相机出门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但它的意义不容否认:它是现在的数码影像时代的滥觞。
第一台数码相机,看起来有点像个投影仪
17年过去了(1989-2007),数码相机以摩尔定律所规划出的速度发展和完善,逐渐进入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有一些机型是如此的经典,以至于总让人在不经意之间想起,或是在最新的机型中看到它们的影子。
本文所选取了10种在2001-2002年间上市并且热销,引领很多朋友踏入了数码影像之门的DC,让我们一起回溯逝者如斯的时光,再次重温那已逝去的青葱岁月吧。Olympus C-5050 :我爱大眼睛
发布时间:2002年08月19日
激动人心的F1.8就印在脑门上
1.8的光圈,这是我想起C5050的时候最深刻的印象。也许有人会问,大光圈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是的,很重要。更大的光圈意味着在较低的感光度下更高的快门速度,意味着更好的背景虚化,意味着更浅的景深。在O记410万像素旗舰C4040之前,从未有过数码相机把光圈做到F2以下, 即使到现在,1.8的光圈也仍然是DC上最大的(没有之一)。C5050沿用了4040那枚空前绝后的7.1~21.3mm/F1.8-2.6等效135焦距为35-105mm的3倍变焦镜头。此外还具有镁合金机身(金属的呀,想想看,现在的中低端DSLR都全是塑料的了),热靴接口(可以外接闪光灯或是同步器),可翻转LCD(省了个直角取景器的钱),旁轴取景器(现在的DC基本都省掉了,在电池比较紧张的时候还是有用的,可以关闭LCD以节省部分电力),兼容三种存储卡(XD,SM,CF),3.3FPS11张连拍(这个指标很不错哟,还记得写卡巨慢的E20P不?它只能连拍5张缓存就满了),最后,还有全面的手动功能。凭借1.8的光圈和优异的画质以及令人安心的金属机身,大眼睛C5050抓住了很大一部分用户的心,包括小编都是它的粉丝。
金属机身的质感和手感都是无与伦比的
就像人眼睛大了就容易被风沙迷住一样,C5050的大眼睛也会经常被风沙迷住,这个沙粒的名字叫“紫边”。紫边是色散的一种表现,主要出现在成像中明暗交界的地方会出现一条紫色的虚边,紫边在很多相机上都有,C5050因为具备了1.8的大光圈,紫边也比同类的机型要更明显一些,解决的办法只能是避免画面内明暗光比过大,好在C5050镜头解像力和色彩还原都非常好,更适合于拍摄人物和静物。和镜头优异的光学性能相比,机械性能未免使人担忧,对焦速度相当的慢(相比佳能EF50/1.8 USM II,就是佳能用在许多相机上证明自己是全世界对焦最快的那个镜头),而且噪音不小,很多朋友给它装了个41-43mm的镜头筒(O记专门出的配件),再配上一块43mm口径的UV镜,基本的解决了防尘和保护镜头的问题。
找找看,你知道电源开关在哪里不?
C5050有着F1.8的大眼睛,全金属的机身,可以手动调节的丰富功能,漂亮而不张扬的外观,还有O记特有的浓郁而不夸张的色彩,细致入微的影像描写,犀利的锐度(O记做显微镜出身嘛,做个镜头还不是玩玩),不止在那个时代为奥林巴斯争取了一大批中高端用户,更是在二手市场上一直坚挺到现在,品相稍好的依然卖的比很多新出的700万小DC要高。
专门设计的外接闪光灯系统Powershot A 40 :我的数码初体验
发布时间:2002年02月22日
2002年可以算作数码相机在中国的普及元年,作为佳能主打低端市场的A系列,A40具备了同时代其他类似产品所罕见的光圈/快门优先,手动选择ISO等功能,加上2700元左右的价格,成为很多初学者的首选,引导很多人踏进了摄影艺术的殿堂。
前面看起来比较憨厚
后面和现在的数码相机也没啥区别
A40使用CF卡作为存储介质,电源部分需要4节AA电池,配备了1/2.7英寸的210万像素CCD,和等效焦距35-105mm的3倍变焦镜头,还有了最早的AIAF(智能自动对焦系统),菜单也设计的平易近人。较低的价格(相对于2002年来说),漂亮的外观,不错的镜头(这个头佳能一直用在胶片的小傻瓜机上),尤其是全面的手动功能,不光吸引了追新的年轻消费者,连很多用胶片机的老手也买上一台藉此略窥数码摄影的门径,他们将会在很短的时间之内熟悉并且成为数码摄影的中坚力量。
很长一段时间里,A40的用户们都显得颇为自豪,每每被人耻笑A40不过是个小傻瓜而已的时候,总会奋力反击“俺们都用手动功能的!”Canon Pro90 IS :在云和天的彼端
发布时间:2001年01月06日
Pro90IS上市价格高达US$1500,甚至于直到停产,很多人也只是耳闻,从未见过,但这并不影响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位,不仅仅是在价格上。
正面看还好
性能我们待会儿再说,先说说Pro90IS的工业设计。那个时代的相机基本上都是方方正正的,因此突然蹦出来个圆滚滚的Pro90IS,让很多人失去了他们心爱的眼镜(前代的pro70跟90并无太多的相似,丑的没话说,像是个水下相机),Pro90IS的造型来源于佳能最后一代FD卡口单反相机T90的备选设计方案之一,这种圆胖的造型虽然不适合单反机,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手感,机身橡胶蒙皮入手非常舒适,镜头藏在一个粗套内,可以握持的更稳。
这样看就比较另类了
后背设计的很简单,所以操作上会有些烦琐
Pro90IS的1/1.8英寸334万像素CCD和影像处理部分是从Power shot G1照搬过来的,然后配上了58mm口径(58mm滤镜便宜呀),等效焦距为37-370mm的10倍变焦镜头而且佳能头一次在民用级的相机上搭载了IS(Image Stabilizer图像稳定)系统,这些指标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虽然Olympus更早的开发出10倍光学变焦DC,但缺乏有效的防抖技术(C2100UZ上也搭载了图像稳定技术,但实际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使得它在长焦端大部分只能望远镜使用,拍照的成功率较低,Pro90IS才真正的让长焦镜头实用化了。Pro90IS的镜头素质和它的价格一样高,解像力和色彩还原都是一流的,如果你肯稍稍牺牲一下,收小两档光圈的话,锐度会让你吃惊。
翻转式LCD很方便
Pro90IS的缺点和优点一样明显,照抄了G1的CCD结果连G1的偏品一起抄了过来,此外IS系统的加入使得耗电量很大,机身发热也较高,令人抓狂的是它虽然有多点对焦系统,却没有焦点显示功能,用户常常一头雾水的在LCD上到处找焦点,时间长了拍片的水平提高了没有不知道,眼神倒是凌厉了不少,一个个看上去都杀气腾腾的,似乎在高喊“站住,快把焦点交出来!”
高高在上的价格,优异的性能,怪异的外表,这些都是我们记住Pro90IS这款远在云端的DC的理由
Pro90IS的镜头素质极为出色,点击图片看大图Canon IXUS 300 :选择它只要一个理由
发布时间:2001年02月11日
拉丝不锈钢的机身材质在当年堪称奢华
佳能的IXUS系列在胶片时代就是很流行的APS相机,后来佳能将之数码化为Digital IXUS,IXUS 300是之后的第二代产品,它装备了一枚等效焦距为35-105mm的3倍变焦镜头,200万像素的1/2.5英寸ccd,还有和A40类似的第一代AIAF智能自动对焦系统,使得对焦更轻松,而开机速度上从按电源开关到镜头完全伸出可以拍摄,这个过程仅仅需要2.1秒左右,拍摄间隔也缩短到1.7秒,连拍速度可以达到1.3fps,几乎是每秒一张(其实算是比较慢的,但无所谓啦,这不是IXUS的卖点)。
相机很小巧,手大的人基本玩不转
IXUS 300外壳是拉丝不锈钢材质,在当时几乎千篇一律的电镀ABS材质的数码相机中显得鹤立鸡群。仅仅是时尚的外形这一条,就足以打动很多人的心了,脖子上挂个IXUS的美女曾经是很多时尚杂志的封面。
IXUS成为时尚卡片机的标杆,直到现在,有心的读者去市场上瞄一眼,比较懒的在我们网站上随便搜搜,都能看到一大堆和IXUS外形相差无几的卡片机,是设计师已经黔驴技穷,还是这种设计的确无可替代呢?
那时候CF卡很贵,随机赠送的都是8M的Canon PowerShot G2 : 贵的有理
发布时间:2001年08月17日
G2上市价格高达$900,作为一款旁轴DC来说即使是在黑暗的2001年,这个价钱也令人咂舌,但G2并非漫天定价(虽然佳能也不是什么厚道公司),它可以算是市场中极少见的贵的有理的机型。
前脸是经典旁轴机的造型,颇为类似很著名的胶片旁轴康泰时G2
这样看起来其实也不大,但握在手里感觉很沉稳
G2是G1的升级版本,采用413万原色CCD,,连拍速度为2.5fps,可选择3点自由对焦,增加评价测光,RAW模式有所改变,支持近摄闪光灯MR-14EX,支持CP-100热升华打印机直接打印,在色彩上大大改善,紫边也得到很好的控制,这些都只能算是稀松平常,同期的其他400w像素机型,比如Sony S85,Olympus C-4040Z等等都可以做到,G2的优秀首先在于它搭载了一枚7~21mm/F2.0~2.5的三倍变焦镜头,这只头等效焦距为34-102mm,画质完美畸变也很小,加上强大的手动功能和方便的旋转显示屏,G2成为发烧友和部分行业用户的首选,也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甚至到现在仍然能从2手市场上看到功能完好的G2在出售。
高昂的价格,完美的性能,G2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不朽的传说
佳能很厚道的送了锂电池Minolta DiMAGE 7:欲罢不能的选择
发布时间:2001-02-11
玫瑰色的镜头镀膜让人陶醉
D7上市价格高达1000美元,连个$999的噱头都舍不得做,鬼子真小气。D7也是最早的500万像素数码相机之一,非常早,那个时代美能达日子过的还算滋润估计想不到会有改名叫柯尼卡-美能达的一天(更不用说现在叫“索尼的柯尼卡美能达”了),突然想起了屡屡改名,现在叫“长安福特马自达”的那家公司了。嗯,有点跑题,打住打住。美能达的历史非常之辉煌,比如做出了第一台AF(自动对焦)单反相机α7000,如今没落到连自己的名字都保不住,真令人唏嘘不已,(又跑题了?)我们还是继续说D7吧。D7当年上市之后也广受欢迎(比较早嘛,竞争对手还是原料状态呢),它搭载了美能达专门设计的GT镜头,焦距7.2~50.8mm/F2.8-3.5等效135焦距为28-200mm,这支镜头中加入了APO(复消除色差)镜组和非球面镜片,素质十分优异(美能达的专业镜头标志就是G,尼康后来出了一堆没有光圈环的塑料头后缀也是G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故意的),和同时期的其他DC不同,D7在全部焦段和全部光圈的成像都非常好,尤其是200mm端,分辨率边缘畸变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能达自己也非常得意这款镜头,一直用到了带AS(CCD防抖)功能的Minolta DiMAGE A1。
可以安装花瓣遮光罩,后面的EVF取景器可以抬起45度
高性能的GT镜头(真的高性能,这只头在全焦段的表现都超越了F707用的那只,当然只是数据上的,镜头的表现受很多因素的制约),500万像素,全面的手动功能,白送一个EVF取景器(D7的EVF取景器表现令我悲痛欲绝,像素数太低,焦点只能靠猜,就当白送的好了,心里还能舒服点),光看这些的话,正常的人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它,还好本文只是回忆性的,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冲动,冷静……
小编在学生时代出去打工曾经用过很长一段时间的D7,现在回忆起来,以上那些优点基本全不记得,只有“烫”这个字眼在记忆里挥之不去。是的,烫!D7使用的时候手柄部分发热量很高,其实全身都高,手柄尤其高,耗电量也很大,更令人发指的是采用4节AA电池供电,拍不了几张就报告电量低,真让人怀疑美能达是不是哪个电池厂的托,而换下来的电池放进CD机里还能听10多个小时。
很少见的机身结构示意图
快速顺滑的手动变焦,高素质的镜头和CCD,强大的微距功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D7可以接两个环形闪光灯,联闪同步器等等α系列单反相机用的附件,这给专业用户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保护了投资,49mm的镜头口径配起滤镜来也很便宜。作为工作用机,我很喜欢它。D7的用户到后期怨言颇多的集中在做工粗糙,手柄蒙皮脱落,镜头环脱落等等这样的质量问题上,难道美能达从那时起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一家名为Raynox的工厂为D7设计了附加镜头,可以安装在原来的镜头之前以获得460mm的超长焦距Olympus C-2100UZ 世界尽在我眼中
发布时间:2000年06月15日
香槟色的机身很漂亮,只可惜不是金属的
最近大变焦比的卡片机又热了起来,一方面是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得益于防抖技术的普及,看到这些五颜六色的长焦卡片们,我总会想起那些长焦先行者,以今日的眼光来看211万像素的OLYMPUS C-2100 Ultra Zoom ,在设计和性能上仍然相当出色。C-2100UZ配备一支焦距为7-70mm,约相当于135mm传统相机38-380mm的10倍变焦镜头,非常适合进行望远拍摄,而且长焦端光圈可以达到f/3.5(广角端最大光圈为f/2.8),这支镜头和Pro90IS一样带有防抖功能,助你捕捉清晰画面,长焦相机没有防抖是很可怕的事情,不用脚架的话基本别想拍出来能看的照片,可总不能时时刻刻都带着脚架出门吧?奇怪的是奥林巴斯当时怎么没像佳能那样大张旗鼓的宣传一下,应该把市场部的人通通拖出去按在地上打。
可以再套上个1.7倍的增倍镜,偷窥起来更爽呀
除了像素稍微显得低点,2100UZ几乎没什么缺点,对焦安静准确,成像清晰锐利,而且镜头是内对焦设计,不会伸出来缩进去的拉风箱,避免了灰尘沙子的侵入。值得一提的是它连拍速度很快,而且得益于机身内建的16Mb缓存,2100uz几乎可以按住快门不放手直到把卡拍满为止,当时同门的顶级机E-10/20写卡速度就慢的令人发指,小编有一段时间工作机就是E20P,客户常常奇怪的问我,为什么拍摄过程中不时的要停下来傻站一会儿呢?我只能无奈的回答,等相机写卡……,这种差别总让我怀疑2100UZ和E20P真的是同一家公司的产品么?
SM卡在那是还是比较流行的
2100UZ发布后很快得到了个“偷拍王”的荣誉称号,哪家媒体的小编是始作俑者因为年代久远已经不可考,难道大家都觉得长焦相机就是用来干那种事情的?
配套的广角附加镜,不过很难买到而且也没什么人用Nikon coolpix 995:发现一个每天都有一些惊奇发生的地方
发布时间:2001年04月25日
正面标准像
995设计的非常特别,看过的人就不会再忘记它,真不好界定它到底是旋转LCD还是旋转镜头,机身被一分为二成了两部分,中间以一个转轴相连接,可以自由翻转180度。和往常一样,这个功能马上被开发出新用途,995也因此被授予“偷拍专用相机”称号,除了偷拍之外,这种旋转机身在其他用途上也令人倍感方便,比如必须使用高机位拍摄时,可以把相机举过头顶,看LCD取景,而需要低机位时在把机身旋转半周,让LCD对着上面,不用费劲趴在地上了,比直角取景器都好用。
995虽然外观比较有特点,但握持和使用上则和单反相机相差无几,右侧的电池仓突起成为方便握持的手柄,指尖部分还贴有防滑橡胶蒙皮(这也是尼康单反的一个特色)机顶上整合了电源开关的快门按钮和模式拨盘,还有显示光圈快门和电量等信息的单色带背光LCD屏,这些从单反上沿用下来的久经考验的人机工程设计,不仅老用户感觉方便,新用户入手也可以很快熟悉操作而不必浪费太多的时间在阅读说明书上(并非鼓励不看说明书的坏习惯)。
虽然加高了闪灯,但闪光表现依然很糟糕
995搭载了尼康专门开发的ZOOM NIKKOR 8~24mm/2.6-5.1 等效焦距为38-152mm的四倍变焦镜头,这只镜头极具尼康特色,分辨率高,成像锐利,色彩还原真实,最为突出的是微距能力超强,2cm的最近对焦距离,光圈收到F16之后几乎没有畸变,紫边也很微弱,很多用户就是从它开始接触并且最终沉醉于微距摄影的世界里,他们拍摄昆虫的复眼,记录身边植物生长的过程,更发烧一些的会给995配上增倍镜用来拍摄蚊子的细长嘴……,995打开了一扇通向微观世界的窗口,让你可以在身边发现这样一个每天都有一些惊奇发生的地方。
好在995有同步接口,可以外接闪光灯
当然,995也有令人郁闷的地方,比如镜头运动噪音大,暗光条件下对焦速度慢,耗电量高(那时候的相机没有不高的),闪光输出很弱智(没办法,闪光灯靠镜头太近了)等等,这些缺点都阻止不了我们去得到它,记住它。
还记得你第一次拍微距时候的激动么?Fuji film fine pix6900z :巅峰时刻
发布时间:2001年03月22日
那时候黑就是专业的意思
仅仅是外形就让它征服了很多人,再加上super EBC(Electron Beam Coating)电子多束喷射多层镀膜的富士龙镜头和号称600万像素的superCCD(富士什么都喜欢说super,难道是超人公司?),真是迷死人不偿命。关于6900,有很多相异甚至是相反的说法,Fuji的Super CCD技术确实不同寻常,利用它的算法,6900可以达到最大603万像素(实际像素300万左右),但是又有人诟病它的CCD面积只有1/1.8英寸,在那个时代CCD的面积对成像质量影响很大(技术发展使得这个影响减弱了,但依然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镜头同样的像素,CCD面积大的那个色彩更好),主要原因是光电二极管的转换效率和面积成正比。舆论普遍认为富士善于炒作,SuperCCD的差值603万顶多能和普通CCD的400万效果相同。这些争议无法掩盖6900身上璀璨的光芒,抛开SuperCCD不说(其实这个技术还是很牛的,色彩表现一向是富士的强项),EBC镀膜也被称为当世三大顶级镀膜之一(其他两个是蔡司的T*和宾得的SMC,佳能的SSC和尼康MC统统没份儿),应用了EBC镀膜的富士龙镜头色彩饱满亮丽,反差控制良好,富士为645相机配备的EBC 135/2.8(M42卡口)镜头表现全面超越了同时代的蔡司135/2.8而价格仅是后者的1/3不到。在6900上使用的这只6倍光学变焦(7.8-46.8/F2.8-3.1)镜头也是富士的杰作之一。配合Super CCD的确在色彩表现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样张发布就令人惊讶不已。
6900也有一只很大的眼睛
就像英雄往往死于小人物之手一样,6900优异的性能被低劣的生产质量所累,用户常反应6900模式拨盘会自己在ASM之间来回跳,而闲置一段时间之后模式拨盘有很大机率失去响应,虽然性价比较高(上市初6000多点,旋即降到了5000多),但可靠性较低和存储介质价格的居高不下使6900丧失了在行业用户中扩大影响的机会。富士此后除了在DSLR市场依靠S2,S3取得不错的业绩以外,DC市场表现平平,再也没有开创性的产品出现了
操作和别家的相机略有不同,不过提供了单独的AEL(曝光锁)很方便
现在仍然能正常工作的6900不多了,可它当初给我们带来的专业的外观,靓丽的色彩表现和当时最高的像素,这些都让我们深深的记住了它。
插播一段轶事,6900的耗电量之大比D7更令人发指,有聪明的用户开发出了外接蓄电池组给它供电,外拍时常见有色友腰上别个方盒子引出来电线插在相机上,被戏称为“未来战士”。
富士也专门给6900配置了广角附加镜
2001-2002年是数码相机历史上的战国时代,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经典之作,那些相机曾经让我们魂牵梦绕,曾经让我们欢呼雀跃,曾经让我们大开眼界,曾经是我们努力赚钱的动力,时至今日,它们或为后辈所取代,或是停产成为绝唱,还有些随着开发工厂一道退出了数码相机市场的竞争,可依然令人无法忘记,那是我们青涩的菜鸟时代。sony dsc-F707V:人民有格调低下的权利
发布时间:2001年08月21日
随着F707发布,透视一下子成了最热门的话题,甚至有正派人士在媒体上疾呼F707将会带来社会问题,传为一时笑谈。透视来源于F707中新增加的一个Night Shot功能,可以在无光环境下以红外成像拍摄单色图片。红外线有穿透部分织物的特点,比如较薄的棉和涤纶织物在红外成像中几乎是全透明的,日本有不良人士利用F707的这个功能,在白天时盖上红外滤镜四处偷拍,更有甚者还安装了带红外滤镜的闪光灯来作为辅助,只能让人感叹鬼子对变态事业也是精益求精呀。
绿油油的镜头镀膜看起来很舒服
抛开透视这个争议性话题不说,F707本身的性能也十分优秀,应用了T*镀膜的卡尔.蔡司Vario-Sonnar等效焦距为38~190mm/F2.0-2.4的5倍变焦镜头(虽然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个镜头是由腾龙代工的“日本蔡司”),也是58mm的口径(我爱58mm!)。Sonnar是蔡司很成熟很传统的镜头结构,早在1932年就被设计出来,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了最经典的镜头设计之一。Sonnar镜头最大的特点是结构相对简单,体积小巧,在光学方面的表现是画面锐利,色彩饱和,像场均匀等。使用在数码相机上时,因为镜头后片可以做的离CCD非常近(单反上有反光板挡着)因此强化了sonnar结构的微距能力,使F707具备了2cm的最近对焦距离。除了CZ的镜头,sony自己的CCD和影像处理芯片也非常优秀,两强的结合生下了F707这一同时代其他机型难以望其项背的经典作品。
后背操作性比较好,EVF取景器用起来感觉不错
在其他厂家还在坚持400万是主流的时候,在大家还在讨论数码和胶片哪个更好的时候,Sony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F707:大炮的外观,500万像素,透视功能(-_-!),激光辅助对焦系统,CZ的T*镜头,很多人一直都念念不忘这个全能的相机,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最大最拉风,在之后的717乃至828,我们都可以看到707的影子,即使是到H1/2的时代,707所表现出来的高像素高画质专业外观的设计思想依然得到了坚持。
F828身上依然可以看到F707的影子
还有一个小小的旧闻,F707上市之后,原本只要140而且基本无人问津的58mm红外滤镜一下子涨到了290块,而且还需要提前3天订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