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围绕着蒂莫西·基廷的访华之行,有关中国要造航母的消息(虽然它早已算不上什么新闻了)再次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关注。从国外一些媒体的报道文章中又持续释放出了与基廷“援华建航母”论调不一致的讯息。其实这也早在我的预料之中,我在2007年5月16日发表的博客文章《中国航母突遇美国“援手”》中就曾经对基延的表态表示过一定的质疑,譬如我在该文中写道: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基廷的这番表态至少听上去是“令人诧异”的。……
……从正常的逻辑上讲,对中国欲造航母的规划,美国人符合逻辑的反应似乎应当是再次表达一种充满着不信任的严重关切(甚至可能是警告性的反对之声)才对。”
果然,5月29日的《参考消息》便登出了合众国际社华盛顿5月23日的一篇报道,中文标题是“美对‘中国造航母’心态复杂”。该报道针对基廷的谈话也指出:
“许多纸上谈兵的战略家马上作出的反应是,他们想知道基廷是不是精神失常。美国海军为何想帮助一个可能争夺海上控制权的潜在挑战者?”
看来,国际上的观察家们也和我一样对当初基廷的表态表示出不解。接下来,合众国际社的那篇报道文章也对基廷的谈话作出了一些推测性的解释,其中有两个观点和我在《中国航母突遇美国“援手”》一文中的分析大体一致,它们分别是:
(1)合众国际社的那篇报道文章中说:
“中国人可能会需要长达20年的时间才能造出这些舰只和飞机,培训舰上人员,学习操作航空母舰的战术,他们将很难赶上已经有80年经验的美国海军。”
而我在《中国航母突遇美国“援手”》一文中也曾写道:
“①美国人或许认定中国在短期内无力自主建造出现代化的航空母舰,……
②美国人或许认定即使中国能够建造出航空母舰,但要使这一复杂的武器系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战斗力却是件会让中国人极为头痛的事情,因为这要求海军人员拥有相应的作战经验以及大量高素质的军事人才,而这些都是中国所欠缺的
③美国人或许认定即使中国可以建造并有效使用航空母舰,其规模、技术水平和实际作战能力也无法撼动美军航母编队的优势地位,因此中国航母不足为惧”
(2)合众国际社的那篇报道文章中说: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隐形潜艇以及快速鱼雷和精密制导武器的时代,大型航空母舰已经过时。”
而我在《中国航母突遇美国“援手”》一文中就曾写道:
“④或许在美国人看来,航空母舰并不是一种适应未来海战模式的武器系统,就象航母曾经取代战列舰成为海战主角那样,随着未来高技术战争愈来愈朝着小型化、微型化、精确化和智能化方式演进,体积硕大无朋的航母也许已经成了未来战争的配角(对于航母的未来作用显然存在着争议)”
另外,关于对台作战中航母的作用,美国《华盛顿时报》5月28日的一篇题为“中国意在航母”的报道中指出:
“台湾被许多人认为是北京的首要军事目标,但北京并不需要用航空母舰来攻击台湾。跨越海峡对台湾岛的攻击可以通过能空中加油的陆基作战飞机以及大规模的导弹攻击来完成。”(见5月29日的《参考消息》头版)
我在2006年11月9日发表的博客文章《“蓝水”迷雾——写在中国欲建航母之后(1)》中就曾明确认为:
“从军事角度看,台湾战事虽然涉及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却没有使用航空母舰作战的必要性。台湾距大陆很近,台湾海峡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仅为108海里左右,狭长的台湾岛本身的宽度也很有限,东西最大宽度仅为143公里左右,从大陆起飞的航空兵足以完整地覆盖台湾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在攻台过程中,可以把大陆视作一艘巨大而不沉的航空母舰,它的载机量理论上是无限的,远比一艘至多只能搭载数十架飞机的航母要强得多。
……
因此,处在家门口的台海战事无需中国投入航母。”
我个人依然坚持我在《“蓝水”迷雾》中的观点,即现阶段的中国对于航空母舰的需求既不迫切,也不需要很多。我要重复我在《“蓝水”迷雾——写在中国欲建航母之后(2)》里提出的意见:
“中国海军必须走向蓝水,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必须发展以航母为核心的海上力量。在中国现有的防御性国防战略的框架之下,中国需要重点发展的海军主战装备不应当是航空母舰,而应是重点发展以战略导弹核潜艇、攻击型核潜艇及先进常规潜艇为代表的水下舰队和以大型驱逐舰、护卫舰为代表的水面机动作战编队。”
我宁愿相信中国宣称制造航母只不过是虚晃一枪,或者至少那不代表中国海军建设的重心发生了转移。我们或许更应该以一种试验或累积经验的心态来对待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