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历来被视作奇珍至宝,它与璧玉并重,象征纯真、完美、尊贵和权威,有“东方之美者也”之誉,古代帝王皇妃、达官巨贾无不以珍珠装饰为荣。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首饰的消费,正成为继房产、汽车、家电、化妆品之后的又一个消费热点。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珍珠文化日渐衰弱,作为传统珠宝行业的珍珠珠宝,其市场占有份额也微乎其微。
据一项数据统计,我国56%的珠宝企业的主打产品是钻石,其次是金饰品、翡翠、红、蓝宝石,以珍珠为主打产品的企业仅占19.5%。如何在容量巨大且不断增长的珠宝市场中,发掘珍珠文化、奠定品牌基础、实现战略突围,使沉寂已久的珍珠产业大放“明珠”之光,是众多中国珍珠企业最值得思考的首要问题。
从“千金买珠”到“土豆换珠”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使用珍珠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珍珠资源最丰富的加工和贸易大国———珍珠年产量1500吨,占世界总产量的95%。可是,产值却仅占世界总产值的10%,贸易额仅占全世界的20%。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中国知名珍珠企业之一、浙江阮仕珍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忠先生认为,“把珍珠卖得满大街都是”是中国珍珠行业的失败。中国每年向日本、香港等地出口大量价格低廉的原珠,日本再将这些原珠加工后进入终端市场,价格提升至数倍甚至数十倍。“只赚吆喝不赚钱”,高产值低价值,已成了严重制约中国珍珠发展的枷锁。在海口、三亚等地的旅游景点,小贩们甚至将珍珠饰品放在箩筐里向游客廉价兜售,在这一筐一筐产品外形大同小异的珍珠项链中,我们再也无法寻找回被秦昭王列为“器饰宝藏”之首的“宝珠”魅力了。
当一斤土豆的价钱,就可以换回“千金之珠”时,我们才真实的领悟到什么叫“明珠蒙尘”。
“五低现象”导致“明珠失辉”
造成中国珍珠低(档)、廉(价)、老(气)、滥(泛)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归纳为“五低现象”,即:产品质量低、设计风格低、品牌价值低、创新能力低、经营视野低。在与这“五低现象”相伴随的跛足前行中,我们听到的是今日国内大多数珍珠企业直喊“利润回报低”的现实写照。
产品质量低:中国珍珠虽然产量高,但是产值低,造成此现象的直接原因在于,在珍珠养殖方面,部分珍珠企业经营者和珠农为了快速追求短期性可得利益,片面考虑贝苗的成本低廉,而忽略了优质种苗的生产和优良品种的选育,造成珍珠养殖近亲繁殖严重、种质退化早衰,母贝生长慢,生活力减弱、死亡率高、珠粒小和珠质差。同时,多数养殖场水域超密度养殖,场地老化、生态环境恶化,也导致了珠贝摄食不足、死亡率高,珍珠质量差。再加上大部分植核人员未经过严格培训,植核技术低下,也是造成出珠率低和出废珠多的重要因素,以致于相当部分珍珠达不到国际标准,成为制约中国珍珠决胜于国际市场的一个直接因素。
要发展中国珍珠珠宝,必须从源头入手,精选优质水质的养殖场,控制养殖规模,对养殖工人进行专业到位的培训,对插核、育贝、开珠等工序制定严格的标准,按照国际惯例严把质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