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是世界上收视人数最多的电视节目,长期受到海外媒体的关注,并随时准备做出种种“解读”。在他们眼中,新闻联播已经不仅仅是个栏目,更是观察中国政治、经济走向的风向标。
《国际先驱导报》的文章说,从1978年正式开播起,新闻联播就成了中国老百姓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一个窗口。现在虽已进入网络时代,但新闻联播的“中国政治、经济风向标”的地位,仍吸引不少外国人仔细品读,耐心研究。
每天晚上7点,日本共同社中国总局的值班人员都会准时把电视频道调到CCTV1,收看新闻联播已成了很多驻华外国媒体的一个习惯。
“中国中央政府很多重大决定和表态,都是通过新闻联播发布,新华社播发的一些条例、法规等,也往往会在新闻联播节目中首发,我们对这些都非常重视,”共同社驻京记者松冈诚说。在他的眼中,新闻联播已经不仅仅是个栏目,其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决定了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名副其实的“喉舌”。
文章对这一作法未做评论,但似乎更强调海外媒体由于过分关注细节而闹出的笑话。文章举例说,1990年代,播音员张宏民一次穿着中山装登场后,立刻在各国使馆中引起强烈反响。因为在他们看来,服装的改变可能意味着政治气候的变化。而事实上,张宏民不过是因为当天值班的播音员请假,临时“救火”的他没穿正装,才以中山装上阵。
一位西方驻华媒体记者表示,“我们就像解读密码一样看新闻联播。”,在看新闻联播时,主持人的每句话所用的不同语气,甚至都会成为他们重点分析的“蛛丝马迹”。此外,有关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新闻和报道细节,也是很多外国机构研究的重点。
虽然花费心思,但由于多是雾里看花,所以外媒的一些分析往往带有主观色彩。今年3月23日,《华盛顿邮报》一篇文章就将新闻联播的观众群定位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富有的商人,原因是“商人需要了解政府政策的变化”。
其实,据央视索福瑞去年1至5月的统计数据,新闻联播的平均收视率为5.6%,这意味着有7280万名观众同时收看该节目,收视群绝不只是干部和商人。
去年6月5日,新闻联播两位年轻主持人康辉和李梓萌的出现,不仅令中国观众大呼意外,国外媒体也纷纷给予了关注。“中国政府有关当下时事的官方立场,由两位面带微笑的年轻人传达出来,的确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华尔街日报》的评价很积极。
英国《泰晤士报》则从生存的角度做了解读:“新面孔的出现不仅是为了赢回转向互联网、有线电视和DVD的观众,观众可能也厌倦了一成不变的新闻报道。”
这种“欢呼”随着两位新人此后在新闻联播中消失而告一段落。日本共同社记者松冈诚说,在日本,一般情况下,新闻主持人两三年可能就换了,“还有新闻联播那个开始曲,快二十年了吧,很有意思。”
松冈诚所说的开始曲,就是新闻联播片头那首短短十六秒的乐曲。自从1988年3月诞生并被启用后,至今没有更换过,而其曲作者也因此被人们誉为“你每天都能听到他的作品”的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