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陆再铃,某潜艇雷达技师,3级士官,先后10次执行重大演练任务,67回搜寻次次得手,3次被上级评为优秀士兵,11次获嘉奖。
在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有这样4位身怀绝技的士官,他们终年骑鲸蹈海、劈波斩浪,驰骋万里海疆,演绎出一个个“神人神事”。
“神雷”廖勇:180枚雷弹无一虚发
4月的一天,南海某海域,一场“红”“蓝”比拼激战正酣。
“报告艇长,我艇前方发现目标,目标正向我舰艏方向移动。”“有,发现敌舰,战斗报警!鱼雷攻击!舰艏发射管准备!”“舰艏发射管——放!”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鱼雷似离弦利箭,直射目标。“轰”的一声巨响,海面水柱冲天,目标被炸得粉碎。担负此次鱼雷发射的就是有着“神雷”之称的廖勇。
潜艇对敌攻击,全靠鱼雷、导弹和水雷。大海争雄,谁先击中对方,谁就掌握了制胜的先机。但是,按钮的背后却是复杂的人机系统。一名合格发射师不仅要会按发射按钮,还要在发射不出时能够应急处置,确保弹无虚发。越先进的装备越娇气。2006年的一次潜艇演练中,雷弹转接仪插板突然烧坏。利箭在弦,千钧一发,廖勇凭借熟练的技术,启用应急方案,用千斤顶把互锁阀顶开……随着艇长的一声令下,潜艇微微抖动,鱼雷呼啸出管,直扑目标。
“神耳”任晓海:210次保障从不闪失
如果把雷达比作飞机、舰艇的眼睛,声呐则是水下潜艇的耳朵。没有声呐兵提供准确参数,潜艇只能在海面航行,就谈不上隐蔽性。
这是一次互不相让的对阵。2006年的一天,南中国海某海域,水面舰艇与潜艇互为厮杀。担任“蓝军”的水面舰艇气势汹汹地驶入交战海区。“红军”潜艇声呐兵任晓海凭着灵敏的听觉,利用声呐先“敌”发现目标。“敌”舰遭到重创。这是声呐技师任晓海23年来的第210次保障。
许多人把噪声污染和水污染、空气污染并称为三大污染。然而,任晓海却把听噪声当成一种独特的享受。在上百种噪声源传出声波组合成的噪声里,任晓海倾听着机器的轰鸣、海豚的歌唱、鱼群的嬉戏……
“对于一个声呐兵来说,水中的噪声就像一盏灯,在漆黑的海水中将各种物体照亮,而这盏灯有多亮、能照多远,则取决于声呐兵噪声知识的功底。”任晓海告诉笔者。
“神舵”朱文伟:上浮下潜化险为夷
这年深秋,304艇执行远航任务。在穿越某航道时,由于海域水位较浅,潜艇不宜下潜过深。而恰在此时,一大型油轮从潜艇艇上方经过。螺旋桨的巨大引力将潜艇向上吸引了数米。此时若操不稳舵,下潜会触碰海底,上潜则浮出水面,影响行动。关键时刻,操舵兵朱文伟沉稳操艇,在确保潜艇安全通行的同时,牢牢地控制住合适的深度。
大海航行靠舵手。潜艇隐蔽航行、水中雷弹发射,都对潜艇的航行方位、方向及稳定性要求极高,多几米、少几米都至关重要。一次水下深度鱼雷发射前夕,自动操舵仪突然出现故障,仪器无指示。面对意外情况,朱文伟沉着冷静,立即艉舵转电操,在预定的深度完成了实放任务,并安全操艇上浮至水上状态,化险为夷。
“神眼”陆再铃:67回搜寻次次得手
潜艇航行在茫茫大海,雷达兵就要充当眼睛的作用。如果这双眼睛是火眼金睛,那潜艇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判定目标,掌握克敌制胜的先机。雷达技师陆再铃就是用自己的“神眼”,在67回与敌斗智斗勇中次次得手。
这年初春,陆再铃随艇执行战备巡逻任务。当潜艇航行至公海后,雷达屏幕闪现了一个微弱的信号。“不好,有目标出现!”特有的警觉让他对这个一闪即逝的目标展开了搜索,但目标从闪现后就再也没有出现。陆再铃没有放弃,一直紧盯着显示屏近4个小时。忽然,闪现再次出现在显示屏上。他在闪现的瞬间对目标进行了锁定,同时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目标进行了分辨,判定是一架反潜侦察机在高空中所发出的信号,同时也判定出这一架反潜侦察机正在对我实施跟踪侦察。陆再铃及时地把这一发现报告给了指挥员。指挥员下达了防侦察命令并制订了摆脱预案,后来根据侦察机信号的频率和出现周期成功地摆脱了其对我的跟踪侦察。(李根成 彭纠 本报记者 张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