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新型装备售后维修站建设合同签字仪式6月1日在海军装备部驻北京某研究院军代表室举行。这个维修站“开张”后,某新型武器维修千里迢迢回“娘家”的历史将告结束,各种故障均可就近排除。
由海装驻北京某研究院军代表室监造研制的某新型武器,有效地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然而,因其科技含量高、专业门类复杂,维修难度较大。加之沿海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容易造成“水土不服”。装备一报警,远在北方的厂家就得立刻组织技术人员风风火火地赶往抢修。如果出现大的故障就不得不送回千里之外的厂家大修,一来一往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工业部门也时感人手紧张,最重要的是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建设。
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的总代表谭汉清琢磨:能不能在挖掘部队修理厂的潜力上做做文章呢?为此,他带领军代表多次到部队走访,了解装备质量情况和部队对新装备维修、保养的建议。在机关、部队和研究院的鼎力支持下,一个依托军械修理厂技术人员和现有厂房设备,集“战位——维修厂——工业部门”三级保障功能的维修站建设方案应运而生。
为了充分挖掘部队的技术潜力,这个军代表室首先强化了技术骨干培训。他们根据武器装备的特点,结合部队日常维护保养要求,编写了10卷、17册共100多万字的《装备维护使用细则》、《某武器系统排故指南》和《技术准备实施细则》等技术文件和教学培训光盘,涵盖了新装备作战使用、日常维护和常规检视等各个方面,先后培训了300余名部队官兵,带动了维修站技术力量的整体跃升。
军代表室还通过定期组织研究院技术人员到部队一线“巡诊”,及时将先进技术传授给维修站,确保部队维修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此外,代表室还借助信息网络,及时掌握部队装备的技术动态,确保备品配件适时补充到一线,并对重大维修难题组织远程会诊。通过在部队家门口建立维修站,既保证了武器系统维修服务的随叫随到,更能及时处理装备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节省了时间和经费,有力地保障了新装备战斗力的生成。(解放军报/邓显伟、马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