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是一把双锋剑。
她是嗜血的魔鬼,可以把一个国家带入地狱。
她是圣洁的天使,也可以把一个国家擎到天堂。
中国拥有核武器,是迫于无奈,也是历史必然:先辈们的睿智决定了中国必然在列强排挤和威慑的夹缝中为了获得生存的一线生机不得不倾其国力而想方设法去做出的重大举措,使中国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的抉择前让其命运获得转机与新生,进而在多少年后的今天看来,这无不是先辈们为中国的子孙后代遗留下的极其至关重要的战略遗产之一。
尽管先辈们认为,“核武器是纸老虎,不能够解决战争”,可是在一次次与列强进行战争的交锋中不断受到列强的多重的、全方位的核威慑并在主权严重受制于人之际,核力量的匮乏不足以平衡战争的决心和意志,挥之不去的核阴影无时不在的成为战争障碍。强烈的生存欲望迫使先辈们意识到,要想平衡并抵消来自于列强的核威慑,避免中国遭受核打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相互摧毁——列强对中国进行核打击,中国对列强进行等效核反击。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够避免核打击。因此,才下定决心不惜做出巨大牺牲,节衣缩食,发展自己的核力量。可以说,无论是过去,或者是现在,乃至于将来,中国一直是爱好和平的国家,纵观历史,中国发展核武器,是被逼上梁山的。自从中国诞生核武器那一时刻起,中国政府坚持“不首先使用”的原则。
中国之所以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承诺,在于突出和谐的大国姿态,有能力并敢于以“后发制人”的核战略取保国家和人民的安全的同时,一直以来,中国的决策层根据自己所信奉的意识形态,继承了先辈们的“核武器是纸老虎,不能够解决战争”核武理念:霸道而咄咄逼人的核威慑和核战争是一种违反人民根本利益的国家政策,无论对于美国,或是前苏联或俄罗斯乃至于其他核大国,“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可以说,这是真诚而坚定的承诺。
可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却一直认为这是“欺世盗名”的伎俩,对此承诺却报有怀疑的态度,随着形式的发展、事态的变迁和空间的转换,这种怀疑的窥探源源不断,甚至以围堵与遏制的战略和代理人战争的威胁,更有甚者,试图以更为直接的战争交锋来试探中国改变核政策的企图,这,都没能够动摇中国后发制人的核战略——中国拥有核武器,是昔日的帝国主义国家和今日的霸权主义国家的不幸,打破了其一直制衡于人的核垄断、核讹诈,中国通过“以核制核”保全了国家的安全和长治久安,达到牵制敌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目的。
基于国防的战略性防御政策建立起来的中国核力量,鉴于基础力量的薄弱和国力资源的匮乏,注定中国不会在冷战时代遵循西方列强以追求核打击力量的数量的绝对优势的游戏规则而随波逐流,以能够一次性完全摧毁敌对目标的原则下,遵循东方思想的不对称战略逐渐发展二、三次的核打击力量成为中国拥有核力量之后不断完善核体系的基本任务,同时也是为信守“不首先使用”的承诺而加强自身的实力所做的基本准备和部署。
尽管中国核武器的数量是高度的机密,可是如果要猜测的话,那么基础力量的薄弱注定中国,基于“有效、有限”的基本原则,不能够储备过多的核武力量,而要看在冷战时代打击的对象有多少个,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后发制人的前提下,能够赖以生存的二、三次的核打击力量需要打击的目标有多少个,足以。中国的这种核战略,事实上隐含了一个前提:无论在任何条件下,中国的核力量能够使中国未来可能面临的战争不致升级成全面核大战。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空间的转换,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不仅已建立了自己的核保护伞,对自己的核力量充满自信,同时也为中国的全球利益中的准军事同盟建立了核防护。
尽管有人认为,中国薄弱的核力量不足以抗衡美国和前苏联的强大的核力量的打击,能够在两大列强针对中国的核威慑中得以苟延残喘,无非借助了“核捆绑”的威慑,即便是在中国的综合国力飞速提升的今天,中国的核力量依然维系30年不变,或没多大变化,依然没有足够的核力量威慑霸权的美国而不得不借重“核捆绑”战略。如果这都是真的,那么就没有真正的猛士勇于面对淋漓的鲜血了,先辈们一手建立起来的核体系不仅仅体现在传说中的“长城工程”,更体现在中国有实力并敢于在12-24小时之内具备和美国,前苏联同样相互核摧毁的杀手能力。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历史上的核交锋中印证的——在今天的世界核领域里面,美国、俄罗斯、中国,都是同一个级别的高级“核俱乐部”成员。
走过了沧桑,走过了历史。中国,走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