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期间,我们曾经三次请装修工人吃饭。
第一次请吃,是开工前,恰逢国庆节。包工头跟着我们去看房、听取意见。耽误人家过节,过意不去,再说,讨好一下包工头,也是必要的策略。我们顺路进了一家很不错的饭店,让性格沉稳的包工头似乎有点激动,于是话匣子就没了把门的了。大到国家的大政方针,小到自己的生意经,远到2008年的奥运会,近到窗外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的塔吊,他的话好比滔滔江水。说到学外语,他发表意见说,应该发明一种翻译机,戴在耳朵上就能听懂外语,你说一句汉语,它也能自动翻译成你需要的外语,这么一来,就不必都花精力去学外语了;说到塔吊,他说开始的时候他不明白,塔吊是怎么一节一节叠上去的,后来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冥思苦想,他发现塔吊是自己把自己一节节加高的……真让我领略了什么叫“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第二次宴请,是施工快要结束的时候。眼看着毛坯房已经眉清目秀、花枝招展起来,真叫人心花怒放。爱屋及乌,对装修工人们也俨然有了患难与共的阶级情谊。那天在楼下等他们吃饭,半天不见一个人下来。洗洗手就下楼的事,折腾什么呢?千呼万唤,他们总算露面了,顿时让我和老公大吃一惊:他们显然精心梳洗打扮过,工作服被不知道什么时候准备好的正式服装取代,头发刚洗过,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立在脑袋上,一副雄赳赳气昂昂的乡镇企业家风貌。老公后来大发感慨说:“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活的有尊严。”工人们吃饭速度奇快,吃完之后,就都一言不发,笔直的靠在后面的椅背上,目无表情,四处张望。每次我和老公想起他们当时的表情,就禁不住哈哈大笑:在他们看来,吃饭就是吃饭,无须啰嗦(聊天)。
第三次宴请,多少有些意外。那时我们已经入住了,因为下水道出了点问题,包工头带了一个工人来维修。他们来的时候接近中午,而且我们家里还有客人。我们都以为到了午饭时间,他们会主动下楼吃饭去,可是直到我们的菜就要上桌了,还是不见他们有出去午饭的意向。难道他们打算和我们共进午餐吗?我深为惶恐。老公悄声说:“收工那天你是不是跟人家说过,入住以后在家里请他们吃饭?”我是说过啊,可那不过是客套话,再说今天家里有客人呀!老公说,“你是当客套话说了,可是人家当真了呀,谁让你平日跟人家称兄道弟来着!”最后,包工头和工人成了主宾,我的客人成了陪客,后来见人就夸我特朴实,特有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