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防科工委印发了《“十一五”空间科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规划》的主要内容,记者采访了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
问:为什么要在空间进行科学研究?
答: 50年前,人类第一次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将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展到了太空,一门新兴的学科--空间科学也应运而生。广义地说,空间科学研究在空间发生的自然现象和规律,既包括地面的观测研究,也包括在空间进行的探测研究。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地进入空间,进行直接的空间探测、实验、研究。空间科学是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科学之一,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命、材料等多个学科应用空间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空间科学研究领域。《规划》中的空间科学主要指利用空间技术手段进行研究的科学,概括地说,主要分为三大领域:空间天文与太阳物理、空间物理与行星际探测、微重力科学与空间生命科学。
进入空间,可以脱离大气层的影响,并获得高真空、微重力等特殊的环境,使获得许多在地面认识不到、发现不到的现象和规律成为可能,对解开许多宇宙、自然界的奥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哈勃望远镜上面的广角行星相机可拍摄到几十到上百个恒星照片,其清晰度是地面天文望远镜的10倍以上。利用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深空图像,研究人员发现了宇宙边缘附近有一个距离地球130亿光年的古老星系,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最遥远的天体;利用哈勃望远镜所收集的图像和信息,科学家们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就。沉寂多年的天文学领域,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此外,很多的科学研究需要通过空间探测来进行,如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双星计划”的科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活动和行星际扰动触发磁层空间暴和灾害性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需要对空间环境进行实地探测。通过实施该计划,通过对空间环境探测数据的分析研究,我国学者在磁层亚暴物理过程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再如我国正在实施的探月工程,其科学目标中有获取全月球三维影像,探测14种元素和主要矿物类型的含量并绘制全球分布图,获取全月球岩石类型的分布,测定月球表面的亮度温度,同时了解月壤的特征和厚度从而研究月球表面年龄及其分布、月壤的形成和演化,探测4-40万公里地月间的空间环境等,这些都必须借助空间技术手段进入太空、进入近月球表面的空间进行探测才能得以实现。
问:发展空间科学对国家发展、对普通民众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答: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对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空间科学是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孕育着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和发现。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激励和发展基础科学研究是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它也是国家发达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标志。
其次,每一个空间科学卫星都有其特定的科学目标,先进的科学目标需要通过空间技术来实现,通常对卫星平台具有多方面的特殊要求,也可以承受较大风险,因此对航天高技术有很强的牵引和带动作用。
第三,空间科学计划是开展我国航天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通过国际合作,既互惠互利,又可以增强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取得的科学成果可为人类共享。如中欧合作的双星探测计划开创了双方系统合作的局面。
第四,空间科学的某些领域已经或即将进入应用阶段。对太阳活动和日地空间环境的研究可为空间环境预报提供理论基础,建立理论模型和应用模型。通过空间环境预报,可为航天器的运行提供空间环境安全保障;部分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可能孕育着极大的经济效益,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方面有大家熟知的空间材料制备、空间育种等。
同时,空间科学是进行科普教育、激励民众、吸引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任何航天发射和科学探索活动的成功都可以极大激励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探索精神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创新型国家和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表现。
空间科学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空间科学的研究内容之一是研究日地空间天气的链锁变化规律,研究日地链锁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灾害性空间环境对航天、卫星、国防、通讯、导航定位、长距离管网等系统会造成破坏性影响,这些都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空间天气的变化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影响电波的传播、卫星通讯、电力等长距离管网的安全等。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正在扩展到越来越遥远的空间,我们日常的生活也将越来越多地和空间环境发生联系,并受其影响。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研究空间环境的变化规律,可以在丰富人们对空间科学规律认识的同时,通过空间环境预报,规避灾害性空间环境带来的风险,保障人们受空间环境影响的生活的安全,改善生活质量。
问:制定《规划》的背景是什么?
答:经过近5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空间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空间科学已成为我国航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明确指出,我国的航天活动包括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个领域。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空间科学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中国科学院多家研究机构、很多高等院校都积极开展并参与空间科学研究活动,研究领域覆盖空间科学各个领域,提出了许多很好的空间科学研究计划、研究项目建议。
同时,空间科学领域的合作已成为世界上开展空间活动的国家进行合作交流的重要领域和平台。如我国和欧空局合作实施的地球双星探测计划,首次实现了人类对地球空间的6点联合探测,取得了重要的原创性科学成果。多个开展空间活动的国家或组织提出了很多和我国合作开展空间探测和研究的计划和项目建议。
在此背景下,为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出轻重缓急使之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自2005年起,统筹考虑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的全面协调发展,首次在政府层面上组织开展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规划的论证和编制工作。
问:对“十一五”空间科学各领域的发展,有哪些政策考虑?
答:在“十一五”空间科学发展中,优先支持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自主创新性项目,重点支持日地空间环境、太阳系探测以及空间天文学研究,持续支持空间环境利用(包括微重力和空间生命科学),积极鼓励空间科学领域的公众教育和国际合作。
问: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规划》提出了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中长期总体战略目标,明确了“十一五”主要任务,制定了未来15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路线图,明确了“十一五”各领域任务和目标、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各自的科学目标、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任务。
描绘了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空间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4个“十一五”空间科学项目计划;确定了中俄火星空间环境探测计划、中俄等多国合作的世界空间紫外天文台计划和中法合作的太阳爆发探测小卫星3个国际合作项目;空间太阳望远镜和“夸父计划”2个背景型号项目。
确定了空间科学项目的前期关键技术研究和科学研究内容,制定了空间科学发展的针对性政策措施。
问:《规划》发布后,媒体纷纷报道,社会反响热烈。您怎样看待?
答:首先,这反映了社会各界对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关心,崇尚科学蔚然成风,广大民众关心航天事业,对我国的空间科学发展寄予厚望。
其次,空间科学的发展确实具有凝聚民族意志、激励民族探索精神的意义。
在我们组织编制和审查《规划》的过程中,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空间科学界和航天界的众多院士、专家对我们组织空间科学项目论证、编制“十一五”空间科学发展规划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认可。
专家认为:在国家政府层面组织编写、发布《规划》,是我国空间科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组织空间科学重大项目论证中制定了规范的论证程序和论证专家遴选程序,体现了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在编制《规划》过程中,既注重重大科学创新,又注重空间科学对航天技术的牵引作用,促进技术创新,组织这项工作有鲜明的特色,有利于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和谐发展,有利于空间科学的有序和可持续发展,这项工作本身也是管理创新。
在编制和审定《规划》过程中,组织了多次权威专家参加研讨、评审,专家们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将成为未来5-15年指导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问:怎样落实“十一五”空间科学发展规划?
答:我们制定了促进空间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制定空间科学规划,发布项目指南,统筹管理,整体协调空间科学发展;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遴选机制,公开、公平、公正、透明;三是根据规划和指南,鼓励多渠道、多部门筹资,共同支持、培育空间科学项目。
在《规划》发布的同时,印发了《“十一五”空间科学项目指南》。通过空间科学项目的实施,落实规划的内容,实现“十一五”空间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