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年的目标是尽量实现收支平衡,但是,亏损的可能性很大。”大众汽车集团“零利润”的消息一经抛出,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弹。不少消费者表示质疑,甚至不满——在国外已经淘汰的普桑在中国市场上曾卖到20万元,大众系列车型的配件价格太高——“如果这样大众还不赚钱的话,那大家都去喝西北风好了!”
虽然这有些“风马牛不相及”,或者还可以说,如果不是20年前大众看好中国市场,勇敢地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许现在中国的汽车产业还在“黑暗里寻找光明”。但是,经营了20年、在中国市场上保有量超过500万辆的大众汽车,居然沦落到“零利润”的地步,确实令人感到惊讶。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范安德把原因归结于销售不畅:“由于成本居高不下和库存量的不断增加,大众出现了20年来的首次亏损。”对于销售不畅,他给出的理由是对市场变化的影响估计不够,没有及时做出调整。
范安德先生多次强调,从今往后,大众要加强与合资企业的交流、沟通,要注重消费者的满意度,把顾客需求放在第一位。范安德说:“对于市场份额,我们不会再刻意去强调和追求,我们现在更重要的任务是认真做好家庭作业。”
范安德先生似乎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大众,看到了大众不为人知的一面。他还承诺,如果合资企业希望生产中国自有品牌产品,而市场也要求发展中国自主品牌,大众汽车会给予中方合作伙伴以积极支持。
他认为,加强本土开发能力是降低成本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因此,继大众一汽发动机厂在华奠基后,今年6月,大众中国又启动了另一降低成本、加快国产化的战略———建立中国中心实验室。该实验室的投入使用,使许多迄今为止需要在德国总部完成的材料检验工作移至北京进行,从而大大简化并加快了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采用国产材料生产零部件的认证流程。
事实上,对于大众汽车的压缩成本和“疯狂国产化”,很多人早已耳熟能详。再次压缩40%的成本,除了在采购、物流方面下大气力外,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本土研发,包括实现一些关键零部件本地生产、原材料本地供应、特殊工艺本地化等,“做到能国产化的,全部国产化”。
“大众的零配件太贵了。”用过大众汽车的人,几乎都会有这样的共识。尽管高品质的承诺、德国工艺等说法让部分消费者无怨无悔,但也让更多的潜在消费者选择了放弃。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一直以来,大众似乎更乐于向中国出口零部件,而不是通过本地生产来降低成本,其中奥妙就在于向中国出口零部件获得的利润能占到大众在中国赚取利润的30%以上。
尽管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众保守、僵硬的发展策略。可以说,多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策略,也将决定全新战略下的大众能在多大程度上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认同。
庆幸的是,大众已经表态,大众将紧跟竞争对手,如果竞争对手价格有所松动的话,他们及时跟进,并在新车型的定价上最大程度地体现性价比和质价比。
果真如此的话,便是消费者的福音了。(黄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