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了科学仪器,人类创新的历程将遭遇怎样的曲折?而有了科学仪器,我们就一定能收获创新的果实吗?
6月29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举办的“仪器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王大珩院士关于科学仪器重要思想报告会”,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了这样两个看上去有些矛盾的问题。
望远镜打开了我们头顶的星空,地震仪揭示着地球深处的宝藏,正如王大珩院士所说,“仪器仪表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军事上的‘战斗力’和社会生活中的‘物化法官’”,“仪器是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工具”。历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中,有68.4%的物理学奖、74.6%的化学奖和90%的生物医学奖是借助各种先进的科学仪器完成的。
科学仪器的作用如此重要,也就难怪我们每到一家科研单位,总要被拉去参观造价上百万、上千万元的各种仪器设备了。然而这些价值连城的宝贝,大都是耗费大量外汇购置的舶来品。“十五”期间,“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科技计划经费的20%左右用于购置科学仪器,“985”工程、“211”工程以及知识创新工程更将大量的经费用于科学仪器购置,但在科学仪器研发方面,投入却严重不足。
据统计,国家三大主体科技计划“十五”期间共计投入330亿元,但用于“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与开发”项目的仅0.85亿元。而反观美国,仅以美国科学基金会为例,2003和2004年投入到大学的相关项目中,用于科学仪器研制或功能改进的经费竟占到支持科学仪器总金额的25.3%。
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依赖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重大突破。科学仪器创新作为思维创新和方法创新的前提和成果,往往成为最有价值、最具活力、最有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创新。翻开诺贝尔奖的百年史册,有50多位科学家是因在科学仪器方法和技术方面的直接成果而获奖。
“改造和发明仪器的人是真正的大师,而花大价钱买仪器只为重复别人的实验,那是有钱的傻子也会干的事。”我们今天重温王大珩关于科学仪器的思想,就是为了多出大师,少当有钱的傻子。(斯壮)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