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隐形战斗机F-22正式投入现役。我国的J-10才…………
难道我们还要亦步亦趋,再追赶20年吗?非也,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由于实行“模块隐身”,我国隐身技术出现革命性突破。
隐身技术(又称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是通过控制武器系统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和跟踪打击的技术。它是针对探测技术而言的,主要包括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声隐身以及视频隐身等。由于在未来战争中,雷达仍将是探测目标的最可靠手段,因此隐身技术研究以目标的特征信号控制为重点,红外、声、视频等其它特征信号控制同时展开。
一、国外隐身技术研究现状为“整体隐身”。
国外隐身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1.雷达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
雷达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的核心是降低雷散射截面(RCS)。其技术途径主要包括外形技术和雷达吸波材料(RAM)技术,其中外形技术是通过目标的非常规外形设计降低其RCS,而RAM技术是指利用RAM吸收衰减入射的电磁波,并将其电磁能转换为热能而耗散掉或使电磁波因干涉而消失的技术。
外形技术是实现武器系统高性能隐身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单纯确定何种外型能最有效降低雷达散射截面并不困难,如果不考虑气动力学因素的话。难就难在找到RCS和气动力学俱佳的外型。
找到对入射的电磁波有极好的吸收衰减的材料也不困难,如果不考虑要耐受气动力学产生的高速运动时产生的高热和巨大摩擦力的话。
2.红外特征信号控制技术
武器系统的红外特征信号主要由发动机尾喷管、武器系统表面及相关设备的红外辐射产生。红外探测系统通过探测目标与其所处背景之间的温差而探测和跟踪目标,其中尤以探测、跟踪目标尾喷管的红外辐射为主,其次是武器系统表面由于气动加热、阳光辐射或地球辐射的反射作用引起的红外辐射。因此,红外隐身技术研究的重点是尾喷管的红外特征信号抑制,其主要途径有非常规喷管外形技术、隔热与屏蔽技术、混合/冷却技术、改变燃烧效果等。例如,美国的F-22战斗机通过矢量可调管壁来降低其二元矢量喷管所产生的红外辐射。
3.视频特征信号控制技术
随着隐身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化和现代战争对武器提出的全天候作战要求,以往不是很重要的视频隐身也已提到日程上来,并日益受到重视。采用雷达隐身技术的美国F-117战斗轰炸机黑夜隐身性能好,但在白天用肉眼/光学仪器就能看到这种以天空为背景的黑色飞机,勿需雷达就能瞄准。为此,美国等发达国家极其重视视频隐身技术的研究,目前正在大力开展特殊照明系统、适宜的涂色、奇异的蒙皮、电致变色材料和烟幕伪装等视频隐身技术的研究工作。
通过对以美国为主的隐身技术现状分析,可以称为“整体隐身”。特征是可探测信号隐身部件(或涂料)与气动外型直接相关。
二、模块隐身--我国隐身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洋人用刀叉能吃饱饭,中国人用筷子饱饭照样吃,还更灵活。
美军“整体”能隐身,我军““模块”也可隐身,还更省事。
美国的F-22由于要考虑气动力外形,隐身性能还是有所牺牲的。
我军可以采取将气动力学外形与隐身部件分成两个模块来考虑进行研究,那么现有技术条件下很快就可以制造出革命性的隐身武器(包括飞机、导弹)。思路为武器气动外壳采用雷达波、光波可穿透材料,而雷达、发动机等包裹在采用“低雷达散射截面、红外屏蔽、适宜的涂色” 外形技术的非气动外壳中。说白了,就是类似美国潜艇用单壳体,我国的潜艇用双壳体一样。
这样一来,非气动外壳仅考虑散射截面即可,不用加上复杂的气动因素;吸波材料仅考虑各频谱的雷达吸波率,不用考虑其耐高温、粘附的劳固程度、耐用程度以及维护成本。研究的难度可以大为降低,并极大地缩短了研究的时间。
例如,J-10G:J-10外壳更换为雷达波、光波可穿透高性能材料模块,内装包裹雷达、发动机、油箱用隐身内壳模块。和F-22单挑也不落下风啊。
我军装备雷达、红外、光电全隐身的超级武器将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