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阅读一些关于景点旅游的文章,之后便对中国的古代村落产生了浓厚兴趣。惊叹于先民们对自己居住的地方缜密考究后的浪漫设计,同时对其工艺上的自然天成,鬼斧神工而泣哭流泪。感动那石砌雕栏上的色彩和文化素描,街前流水缠绵环绕着青石台阶和老树根,加上飘香的清茶和醇厚老酒,这些细节上的体现成为了整体村落结构中的灵魂。
能工巧匠凿石伐木建设成的环境景观应该说是一种艺术体现,他们创造了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在阅读的文章中,那个叫“西递”的村寨和叫“丽江”的古城至今都令世人所痴迷,原因就在于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艺术纽带是同时融进了设计和艺术概念。在信息交流欠发达的前王朝中,是什么力量使灵感和创意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让先民享受到如此艺术般的世外桃源生活。如果可以回到历史的话,我们真应该在历史的长河中寻访到当时朝代里的这些普通建设者才对,他们也许才是最可以享受荣耀于一身的艺术家或者设计师。
然而,时代变迁与加速度的生活方式仿佛改变了当代从事艺术创作人的心态,细腻的感情没有了,“文化”充当了抄袭的帮凶,为创作灵感配制的“佐料”也变了花样,清茶换成了咖啡,老酒成了威士忌,就像所有事情都和远古的醇厚朴实与儒雅氛围脱离开来一样。
在做《中国珠宝首饰设计同质化透视》课题的素材收集过程中我们发现,不仅仅是中国珠宝行业,在其他行业中,无论是民用设计还是工业设计,家居装饰、展示展览、环境艺术、电子器件等方方面面的抄袭与复制成为潮水中的一股邪流,侵蚀吞没设计师和领导者仅有的一点艺术细胞和职业道德。当欧洲文明熏陶下的国外著名设计大师用怀疑和轻视的眼光看待我们设计作品的时候,心中隐隐作痛的也许不是某个设计师,我想,它应该是整个珠宝行业的痛苦。再说严重点的话,有时候它带给我们的或许还会是人格和尊严上的侮辱,因为在怀疑和轻视中我们失去了千百年来值得骄傲的智慧、失去了祖辈留存的道德典范和荣耀。与此相关联的现象是,我们的痛苦与羞耻感没有换来多少人的同情和怜悯,“制造工厂”、“复制专家”的称呼仍然被扣在中国企业甚至政府组织的头上。
其实在设计过程中,借鉴他人优秀可取的地方无可厚非,任何行业的设计都或多或少地会有知识采购的现象。不过值得我们争议的是中国珠宝设计师在整个设计领域中显示出他们“超强”的借鉴能力,借鉴太过于彻底,无论什么东西,囫囵吞枣似的全部照单收下。借鉴固然重要,创新同样不可缺少,借不到位就成了抄袭,给企业带来影响,最终还可能衍变成痼疾,疼痛一身。文化教学中我们还常常听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句话,意指学习他人长处为己用,丢弃不健康或者没有多大作用的东西。可是在珠宝设计领域里,这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声音太过于低微,甚至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在我们看来,不经过考虑而选择照单收下的设计也就只能成为别人用以攻击的证据,同时变成贻笑大方的讽刺故事。
在中国古代,出于西递村的江南六大首富之一胡贯三,官封正三品而能一生讲究商德和修养。先古都能如此自律,而当前中国的珠宝设计人员在职场上就缺乏一点这样的商德和自律。就连珠宝商和行业组织有时候也会不加以考证和严查,任其随波逐流,如草原上放马,肆意狂奔,从而导致整个珠宝行业款式、工艺抄袭严重,后患无穷。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几年来珠宝商及行业组织乃至珠宝设计师,已经渐渐意识到抄袭对中国珠宝设计所造成负面影响的严重性。各类珠宝设计大赛、教育院校培训、行业规范制定等已经正在积极地操作。发掘有独创性、原创性的珠宝设计人才,建立成熟的行业监控系统和考察制度,让中国的珠宝设计人才和珠宝商都具备使人广为赞誉的商德,这些举措无疑会成为当初借鉴之痛的一味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