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疗是世界性难题,化疗药物往往“不分细胞好坏”通吃。如今,我国科学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成功发现了一种纳米尺度的输送载体,不仅能将化疗药物输送到肿瘤细胞之间,也可穿越细胞膜进入肿瘤细胞内部,更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细胞“好坏”,有效增强药物的抗肿瘤效果,并且降低药物的毒性。载体就像“远程火箭”,药物就是“弹头”,经过静脉注射能够直接命中并深入肿瘤细胞。图中蓝色为细胞核,红色为新型输送载体带着传统化疗药物阿霉素。新华社发
中国科学家与纳米低调"共舞" --纳米级药物"远程火箭"研制成功引出的话题
新华网北京7月9日电(记者李斌、吴晶晶)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学家研制出能够部分“精确制导”打击肿瘤细胞的纳米级药物“远程火箭”。
虽然仅仅是临床前研究,但这也使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纳米技术:因鱼龙混杂而一度令公众闻之色变的纳米技术,仍然是中国科技界的关注重点。在国家的强力部署下,中国科学家正与纳米低调“共舞”,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注目的成绩。
纳米医学渐成热点
“纳米科技与生物科学、医药学的结合,正迅速成为新的热点和前沿领域。”纳米级药物“远程火箭”的研制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伟说。
此前,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几百纳米大小的颗粒可以在外磁场的引导下在血管中承载和输运药物到指定区域再可控释放,这将大大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与此同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所和军事医学科学院正合作开展有关富勒烯和纳米颗粒的毒理研究。
专家认为,纳米医学将推动基因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的快速发展。如在肿瘤治疗上,利用纳米级的药物传输系统,可以实现抗癌药物的准确靶向传送,定向杀灭癌细胞,提高肿瘤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由于纳米医学在肿瘤、心血管病、传染病等重大疾病诊治方面显示出的广阔应用前景,近年来,各国政府相继加大了对纳米医学研究的资助力度:美国2005年成立了国家纳米医学科学院,药物输运和基因载体治疗、生物传感器等成为优先资助领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则启动了癌症纳米技术计划,并在纳米级肿瘤治疗药物研究上取得一定进展;德国2001年启动纳米生物技术研究计划,“主攻”能摧毁肿瘤细胞的“纳米炮弹”和具有高密度存储能力的微型存储器;英国成立了国家级纳米研究中心,开展多方面纳米医学研究工作。
3000多名研究人员从事纳米研究
根据科技部2001年发布的中国第一份纳米产业调研报告,当时涉及纳米技术和产业的中国上市公司达到50多家,挂“纳米”字样的企业有300多家。时隔六七年,如今有多少人、多少单位在从事纳米研究?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白春礼指出,我国是最早开展纳米科学技术研究的国家之一,目前中科院30多个研究所、50多所高校以及600多家企业的3000多名研究人员均在从事该领域的研发。
纳米科技被认为是中国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领域之一。近年来,纳米技术在中国“一步一个脚印”:
2001年,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联合成立全国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统筹规划全国的纳米科技研究方向。
2001年7月发布的《国家纳米科技发展纲要》提出,今后5至10年,我国纳米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纳米科学前沿取得重大进展,奠定发展基础;在纳米技术开发及其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逐步形成精干的、具有交叉综合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纳米科技骨干队伍。
虽然纳米名声一度受损,但是认识到这一高技术重要性的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投入了大量财力支持相关项目。“十五”期间,国家财政投入纳米科研相关项目经费15亿元人民币,先后组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纳米科技研发平台体系初步构成。
潜心研究:中国科学家取得一系列成果
历经多年努力,中国纳米科研逐步进入国际主流方向,纳米研究水平和研发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2006年,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发表的纳米相关论文已与美、日相当,部分成果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纳米技术专利申请明显增加,2001年前的十多年中不足千件,而至2005年3月,纳米专利申请量已有4600多件;标准化方面,目前已经正式出台15项纳米技术标准,其中国家标准11项、行业标准4项。
发现纳米碳管独特催化性能、纳米增强酶生物传感器原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制备出具有高表面能的二十四面体铂纳米晶粒催化剂、制备出再生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纤维……近年来,我国在纳米材料、纳米器件、纳米生物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具有世界影响的成果。其中,一些文章纷纷在《科学》《自然》等权威杂志上刊登。
纳米研究存在“不足之处”
“不过,也应看到,中国在纳米科技研究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作为中国纳米技术的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说。
“不足之处”包括: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不多;在对纳米新材料的物性检测和表征以及纳米器件的探索方面,我国研究力量比较薄弱。国内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学校及科研院所,工业界对纳米科技研发的重视程度还亟待加强。
专家指出,我国应加大纳米材料产业化的投入,尤其是要鼓励各研究单位开展合作研究,优势互补,多学科联合攻关。另外,由于社会上存在着对纳米科技概念的某些误解,需要进一步制定纳米技术和纳米产品的相关标准。
许多专家都认为,纳米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人类进入广泛应用纳米技术的纳米时代尚需时间。而纳米领域存在的许多问题,急需科学家去一一破解。
“十一五”:纳米研究将加强顶层设计
2006年初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是未来十多年中国科技发展的蓝图,也是中国进军创新型国家的号角。
在这幅蓝图中,纳米科学被列入了未来15年内基础科研的4个主要方向之一。与纳米技术相关的重点研发项目有:纳米电子学和纳米生物学的核心技术;发展亚微米尺度上的微纳电子机械系统等。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都进一步加大了在纳米技术领域的投入。中科院在2006年更是和地方政府合作成立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加强在纳米领域的研究和产业化。
不久前举行的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工作会议传出消息说,针对纳米科技发展存在的研究方向发展不均衡、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十一五”我国纳米科技研究将突出重点,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纳米科技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