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促进北京市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北京市科委积极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探索并建立了多种类型的科普新模式,逐步建立起提高农民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体系,促进了北京创新型城市和新农村建设。
一、巧娘工作室带动妇女依靠科技致富
与北京市妇联联合,在全市开展“巧娘工作室”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妇女采用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升新的科学理念,通过打造“京都巧娘”品牌,建立城镇失业下岗妇女和郊区失地妇女通过依靠科技方式重新就业、提高科学素质的新模式。2006年已建立36个巧娘工作室,涉及手工纺织、雕刻等多个领域,总计从业人员3128人,带动城乡就业万余人,年销售总额达3300万元。2007年将继续发展36个巧娘工作室。
二、农村科技协调员星火科普计划培养新型农民
通过各区县与院所、高校、区县科技馆等科普资源以“共建共享”方式,建立区县科普基地和“科技协调员之家”。借助爱农信息驿站建立农村科技协调员科普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新型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传播服务队伍,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基础设施与人才智力支持。
三、技术服务型科普实现科技传播动静结合
搭建集成信息技术、检测技术等手段的科普条件平台,为农民提供技术检测和知识普及服务。通过“科技直通车”和科技视频点播系统建设,将静态的科教资源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合理地整合在一起,实现了科技传播的动静结合,做到了科普资源共享、网络互动、信息互通,使科学普及更加快捷、形象和方便。
四、专家指导型科普做到科技入户
依托高校院所的农业专家,通过讲座、咨询、田间学校定点服务等形式指导农村生产。如北京市科委与北京市农科院共建的远程科技教育网络系统、电话咨询热线等。
五、志愿团队型科普建立农村科普长效机制
招募在京高校学生,经统一培训后,有针对性地为区县新农村建设提供知识输出、技术服务。同时采取“将学生为农村提供的服务计入其志愿服务时间”等政策性措施,激励更多的高校学生参与,变“下乡短期活动”为农村科普志愿团队的长效机制。
(北京市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