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的瞬间
综合报道,印度目前正在着手组建自己的卫星侦察网络。
印军方消息人士透露,首颗Cartosat-2A专用军事侦察卫星将于今年八月初发射升空。届时,该卫星将由印度自产的PSLV运载火箭送入高度为63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
此前,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仅在2001年发射过一颗所谓的“试验评估卫星”(TES)。虽然有消息称该卫星的光学分辨率在1米左右,但ISRO一直否认它是一颗军用卫星。到目前为止,印度已成功发射了7颗IRS和TES系列的民用地球遥感卫星。
Cartosat-2A是按照印军方要求研制的最新型专用军事卫星。该系列卫星的陆续发射将使印度有能力对邻国所有的核试爆地点、导弹发射井位置以及部队的集结进行密切监视。
印度军队
印度军队
有分析人士指出,Cartosat-2A可能由2007年初发射的Cartosat-2发展而来。正常情况下,该卫星进行重复拍摄的周期为4昼夜,但考虑到在轨机动能力,其有可能在两天内对同一重要目标进行第二次拍摄。
印度计划在第11个“五年计划”周期内(2007-2012)发射11颗各种类型的照相侦察卫星。明年,印还准备发射两颗经过改进的间谍卫星,其中一颗将配备有光学照相系统,另一颗则将配备X波段的雷达侦察系统。这样以来,印度的太空侦察网将包括三颗新型卫星和一颗TES型试验卫星,初步具备对邻国进行定期侦察的能力。印度曾在2001-2002年间利用TES卫星对阿富汗局势进行了监视,因此已积累起了一些运用侦察卫星的经验。
目前,印度陆军正在着手整合获取的空间侦察情报,以完善对部队的指挥能力。2007年4月,印陆空军部队还在与巴基斯坦接壤地区组织了一场运用太空侦察情报的大规模联合演习。
印度组建本国太空侦察系统的计划已实施多年。为了使侦察范围覆盖整个南亚仍至全球,侦察效果更好、更稳定,印度决定发展由至少六颗间谍卫星组成的军用卫星侦察网。届时,它们将组成一个完整的侦察卫星网,而分辨率也将提高到0.5米。
除此之外,印度还在与以色列合作研制性能更为先进侦察卫星。印以两国曾于2004年1月达成协议,计划研制并发射装备有高精度光学望远镜的“奥费克-5”型间谍卫星,以提高两国从外层空间搜集情报的能力。
印度招标126架多功能战机美国加入竞购集团
印度国防部29日正式公布印度空军购买126架多用途战机的招标书,这笔支出将超过七十亿美元,俄罗斯、美国、法国和瑞典等国的战斗机制造商都是此次竞标的有利竞争者。
这也是印度军方首次将美国战机列入采购对象,此前,印度武器装备主要来自俄罗斯,极少量是来自英、法等国。
印度军队
印度军队
印度国防部当天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126架战机中的绝大多数将通过技术转让的方式由印度进行制造。战机的服役年限将有可能超过四十年,中标公司需要向战机提供终身技术或维修支持。竞标过程主要包括技术评估、场地测试和商业评估三个阶段,标书将很快公布。
印度将与竞标的国家在半年后开始就技术及价格问题进行谈判,预料印度最快也要在五至六年后才能得到第一批战机。
中央社报道,印度国防部属意的六种战机,都是当今新世代战机的翘楚,在二十二吨级轻型战机方面,包括美国的F-16、俄罗斯的米格-35(米格-29改良型)和瑞典的“鹰狮号”超音速战斗机;二十五到三十吨级重型战机则有美国的F-18“超级大黄蜂”、法国飙风战机和欧洲数国合作产制的欧洲“台风”战机。这批战机的总价款,包括印度军方要求随后得视情况追加60至65架战机在内,约在七十亿至九十亿美元之间。由国防部长安东尼主持的国防采购委员会主要在敲定向厂方提出的建议书内容,例如印度军方希望的战机性能、后勤补给和技术转移等细节。在此之前,印度军方曾在2001年向各家厂商提出有关战机的信息查询,过了六年后才踏出第二步。
据空军匿名人士表示,各家厂商有六个月时间提出建议书,经过军方评估后,再与各家展开冗长的技术和资金谈判,约需两年半时间,直到择定其中一家并签署合约。合约签署后,除了约二十架是原厂制造外,其余是在技术移转条件下在印度生产,如果一切按步就班,印度空军仍需再等候两年半时间,才能接收第一批战机。
印度空军迫切需要新型战机的加入。据新德里军事专家表示,由于老旧淘汰和失事率高,印度空军战机目前仅约三十个中队,与要求四十五个中队的战力标准相差甚远,而且现有三十个中队有二十一个中队是前苏联时代的老旧米格-21型战机,近三百架,尽管经过整修和改良,至今年3月为止的最近三年来仍失事坠毁八架。
印度现役战机七百余架,号称世界第四大战机部队,其它主力战机,包括英法合制“美洲虎”战机和法制“幻象”战机,共约110架,据印度空军今年3月公布,三年来失事坠毁了六架“美洲虎”战机和四架“幻象”战机。甚至印度空军最精锐的俄制米格-29,约五十四架,同期也坠毁了三架另外,米格-23已经退役,米格-27也正逐渐退出第一战线。
印度空军迄至目前,只有近年向俄罗斯采购的苏恺-30MKI战机,约35架,尚未传出坠毁事件。除了向俄罗斯直接购买苏恺战机外,印度还得到俄方授权,在今后十七年内生产一百四十架苏恺-30战机,显示苏恺战机已成为印度空军今后新型主力机种之一。
中国军队
中国军队
印度目前也正在自力生产一种先进线传操纵的超音速多功能战机,代号为“光辉号”轻型战机,以取代正在老化的米格-21机队,预计2012年第一批飞机交货.
印度超音速飞机08年首飞将比音速快14倍
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一名高级官员6月29日宣称,该组织研制的超音速飞机验证机将于2008年年底进行首次飞行测试。该官员表示,超音速飞机是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最艰巨、最富有挑战性的项目计划之一。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主管研发工作的首席总监萨拉斯沃特(VKSaraswat,音译)6月29日介绍说:“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当前正在加紧进行首次测试飞行前的一系列地面研发测试以及原型机定案工作,按照规划,首次测试飞行将于2008年年底进行。”他并强调指出,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科技学院以及其它国内研究与发展实验室共同参与了研发工作,致力于超音速技术的研究。
中国军队
中国军队
萨拉斯沃特表示,验证机将装备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发动机由大气中吸入氧气,与携带的液态氢混合燃烧,产生巨大推力,实现超音速飞行。他指出,超音速飞机的速度将有望比音速快6倍到14倍,并将成为太空旅行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当被问及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是否会在超音速技术领域寻求国际协作时,萨拉斯沃特表示,印度科学家们正在利用国际研究成果“对设计和构想进行补充验证”。他介绍说,对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推进系统进行的地面试验目前正在进行当中,在地面试验中使用的燃料为煤油。印度超音速飞机将可以从传统机场起飞,在大气层飞行过程中不断吸入空气,将氧气与其它气体分离并储存在飞机上,为后续的大气层外飞行作准备。目前包括美国、以色列、俄罗斯、中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在内的多个国家均致力于超音速技术研究。
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的超音速验证机将成为印度总统卡拉姆的“艾瓦塔”(Avatar)梦想的先驱。为实现低成本卫星发射,印度科学家于2001年7月提出新型空间飞机概念“艾瓦塔”。按照构想,“艾瓦塔”是一种可重复使用、水平起飞的吸气式轨道飞机,重25吨,将具有把重一百吨的有效载荷送入空间并往返大气层飞行一百次的能力,其主要特点是飞机飞行所需要的液氧将在大气层飞行过程中制造出来。
印度以中国为第二大监视目标
长期以来,印度一直把中国当成仅次于其作战对手巴基斯坦的第二大监视目标。媒体曾披露,印度的远程侦察机曾远离印度国土2300公里之遥,跑到也门附近的索科特拉岛水域上空,抓拍中国海军的新型现代级驱逐舰。
据《印度时报》报道,印度将在今年8月发射首颗专用军事卫星CARTOSAT2A,该卫星将使印度具备监视邻国导弹发射情况的能力。有印度官员称,CARTOSAT2A将搭乘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卫星具备空间分辨率并装载可提供先进图像的照相机,达到军用和情报搜集的级别。印度军方还表示,有必要构建由三颗侦察卫星组成的太空间谍网。预计,另外两颗间谍卫星将于明年发射升空,进而使印度具备全天候监视周边邻国的能力。
中国军队
中国军队
印度距离军事强国到底还有多远?
对于在过去的1年里刚刚经历了“阿琼”主战坦克计划终止和“纳格”反坦克导弹定型时间再度延期等一系列创伤的印度国防工业而言,2007年似乎将是一个收获的季节。2007年1月24日,访印的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同印度签订了一系列包括授权印度生产RD-33型涡扇发动机、合作研制第5代战斗机以及新型多功能运输机等一系列军事技术合作协议。来自北方的援助给艰难前行的印度国防工业及时地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印度人也由此再度看到了实现国防现代化的一线希望。
“阿琼”的正式下马对于印度国防工业无疑是一记重创!
事实上,自1948年独立之日起,一直立志于成为世界大国的印度就把国防现代化建设设定为了整个国家建设工作的核心工程之一。从1948年至今,近60年时光过去了,印度的国防工业却仍停留在一个乏善可陈尴尬的位置上。当印度在1999年启动国产航母计划的时候,其国内的钢铁工业竟然无法提供建造一艘航空母舰所需的全部数量的合格钢材!基础工业尚且薄弱至此,印度国防工业的整体情况也就可想而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印度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如此步履维艰,其根源也觉不是一个简单的“基础薄弱”所能解释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从总体思路、技术引进和装备研发三个方面具体审视一下印度的国防现代化进程,去看看究竟是哪些无形的枷锁在束缚着这头“战象”前进的脚步。总体思路:朝秦暮楚
在中国航空工业中有一个著名的“基准机”的说法,即在开发一种新机型之前,先选定一种现有机型作为“基准”,以其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研发。这种方法的好处和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有现成的机型作基础,无疑将会大大的降低研发难度,缩短研发时间和节约研发费用,与此同时,这种基本上还属于模仿范畴的研发思路也会严重的束缚设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并阻碍独立设计风格的形成。
必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基准机”思路存在着上述诸多不足,但它却是任何新兴航空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即使是今日最为发达的美俄航空工业,他们也是通过吸收和仿制纳粹德国技术的途径才得以真正进入喷气时代的。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一个国家在开始建设独立的航空工业乃至整个国防工业的时候,这种学习借鉴乃至于模仿的过程都是必需经历的。
对于印度这样有长期殖民地历史,工业和科技基础均相当薄弱的国家而言,这个学习阶段更是无法回避而且必需认真完成的。而要走好这一步,首先要做的就是先选定一位最合适的老师,或者说是确定一个学习的对象,然后再踏踏实实、不受干扰的把老师教给自己的本领一样一样的学到手,也只有在走完了这一阶段之后,自主创新才成为可能。具体到国防工业建设角度,就是先要为自己找到一个可以提供技术援助和学习机会的友好国家,而后再通过装备和技术引进的手段,吃透自己老师的各种装备设计理念和整个国防工业发展建设思路,最后形成一套完备的国防工业体系。
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印度国防工业在这个入学考试上也未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从1948年脱离英国独立之日开始算起,在近60载的光阴里,印度竟始终未能真正的选定一个可以长期学习和借鉴的对象。最鲜明的一个例子就是不久前正式宣告下马的印度“国产”的“阿琼”主战坦克,这种1974年正式由印度国会批准立项的主战坦克的研制过程经历了漫长的32年,在这32年中,其设计思想竟然发生了3次重大变动!立项之初的“阿琼”选定的参照对象是在1971年的第二次印巴战争中有良好表现的英国维克斯“胜利”主战坦克,其主要设计风格也基本沿袭英国路线。
英国维克斯公司的“胜利”坦克,“阿琼”的原始设计可以看作是“胜利”的装甲增强版
但在“阿琼”的研制工作进行了6年多以后,面对一系列因设计指标过高而引起的难以克服的技术困难,印度开始习惯性的寻求国际援助,并最后选定了以克劳斯.玛菲公司为首的一批德国公司为主要研制伙伴。随着德国人的介入,“阿琼”只能艰难转身,去走设计风格和英式坦克差异甚大的德国路线,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阿琼”的外观,由最初的“胜利”放大版变成了酷似“豹-2”的外型。
重新设计后的“阿琼”,其仿照豹-2的痕迹十分明显
不仅如此,在1982年,印度正式从原苏联引进了第一批T-72型主战坦克,入役后不久,这种坦克就以其操作简便,皮实耐用等一系列优点赢得了印度陆军的一致好评。向来有习惯随意修改装备设计指标的印度军方随即又向“阿琼”的设计研发负责单位——印度战斗车辆研究院提出要求,要其在“阿琼”的后续研发工作中“注意借鉴T-72坦克的优长”,于是,在“阿琼”那本已德英混杂的设计思路中又生生的被掺入了苏/俄坦克的遗传因子,如果说德英系坦克因同属西方阵营还勉强存在相同之处的话,那苏/俄坦克的设计理念和它们完全就是南辕北辙。虽然造成“阿琼”坦克下马的原因包括技术储备不足等方方面面,但这种设计指导思想的混乱和无序绝对是头号元凶。
从某种意义上讲,“阿琼”坦克的研发工作就是印度独立之后整个印度国防工业发展历程的缩影。印度在历史上曾长期沦为英国殖民地,且至今仍是英联邦国家成员,从这个角度出发,创业之初的印度国防工业选择“以英为师”实属理所当然,如果踏踏实实按照英国道路走下去的话,时至今日也应当有所成就。但在随后的时光里,印度国防工业的学习对象却一再得发生变动,随着70年代印苏关系的逐渐升温,印度国防工业的风格和建设思路开始全面的向苏/俄系靠拢,却完全罔顾了自己在文化和基础工业上更接近英美体系的现实。这种总体思路上的朝秦暮楚的最大恶果就是印度国防工业建设的长期停滞不前。
技术引进:混乱无序
长期的殖民地历史让独立时的印度在重工业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在这样的基础上,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过程注定将是曲折复杂的,是仅凭印度自身的力量无法完成的,因此引进国外武器装备和技术再加以吸收就成了印度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印度在“积极的不结盟”名义下,从西方和苏联获得了大量的技术援助,建立起了一批现代化的军工企业,如美国援建的瓦兰冈轻武器弹药厂(生产7.62毫米弹药)和安里巴贾里炮弹厂(制造81毫米迫击炮弹)、英国援建的昌德拉普尔弹药装填厂、迪普奇拉帕里反坦克炮弹厂和阿瓦迪重型车辆厂,以及联邦德国和日本援建的贾巴尔普尔车辆厂等,并从原苏联获得了米格-21、T-72主战坦克、米格-27M攻击机等多种苏制武器的生产技术。通过技术引进,印度得以培养出了一支初具规模的国防科研队伍,并建立了一个具备相当规模的国防工业。但是,类似印度这样的地区性大国,是不可能仅仅依靠进口和仿制来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和单纯的技术输入相比,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进而逐步实现装备全面国产化和自主研发是印度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唯一可行道路。但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说的,印度的国防现代化建设是在一种缺乏清晰的指导思路前提下进行的。受其影响,印度的武器进口和国防科技引进也无可避免的陷入了一种混乱和无序的状态,并给随后的消化吸收工作留下了难以弥补的隐患。
以印度陆军为例,在这支总兵力近百万的庞大地面力量中,同时使用着来自俄罗斯的T-55、T-72主战坦克和BMP-2步兵战车、以及从英国引进的“胜利”主战坦克,最主要的支援火力则是瑞典的FH-77型155毫米榴弹炮和俄罗斯的M-46型130毫米加农炮,单兵反坦克武器则是俄制的AT系列和欧洲的“米兰”……
苏制M-46型130毫米加农炮
和陆军相比,印度空军和海军的情况要更加糟糕。在印度空军的装备序列中,仅歼击/攻击机就有法制的幻影-2000、俄罗斯的米格-21/23/27和苏-30MKI以及英法合作研制的“美洲虎”6种型号,其他机种的情况也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东西方装备并存,英法俄各国杂处。至于印度海军,只需要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问题了,印度海军装备的第一种国产护卫舰“戈达瓦里”级上,就同时使用了俄罗斯的武器和雷达,英国的声纳,以及加拿大的直升机助降系统,甚至连舰上的供电系统都要同时搞上两套,因为舰上的俄制设备和英国设备需要不同的电压。
这样混乱的装备体系不但给部队的维修保养和弹药补给造成了沉重的困难,更为严重的是让相应的技术吸收工作陷入了严重的困难之中——各国武器间根本就不能兼容,仅仅是如何让这些来源各异的装备能在一起发挥战斗力的系统兼容问题就足以让印度的国防科技人员们焦头烂额了,技术消化自然也就成了空中楼阁。用一句古语来形容,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印度一开始就没有给自己选好师傅,那自然就谈不上“入门”,个人的修行和成就更只能是镜花水月。
装备研发:好高骛远
如果我们仅从狭义的装备角度解读国防现代化的话,那么它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将相当的简洁清晰——你的军队有没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你的国防工业有没有能力为军队提供具备相当技术含量的武器装备?如是而已。
由于印度长期坚持不结盟政策,在武器进口上所受到的政治限制较少,使其能够顺利的从苏/俄、美、欧等多个国家购买多种型号的武器装备,甚至可以比较容易的以生产许可证的形式引进国外技术,在国内自行生产多种武器装备。为了实现其“成为世界性军事强国”的目标,印度在武器进口上一直是不遗余力。通过这种途径,印度已经成为了唯一真正拥有航母战斗群的亚洲国家,印度空军更是成为了继美国空军之后第二个装备了拥有推力矢量技术的新型战斗机(苏-30MKI)的空中力量。
和大多数人的印象不同,虽然武器进口额常年位居世界前三,但印度对于“国防现代化是买不来的”这一点还是有相当清醒的认识的,并为提高武器装备——特别是各种主战装备的国产率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印度就开始进军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领域。1955年,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正式启动了印度历史上第一种国产超音速战斗机——HF-24“风神”的研制工作,那时整个HAL的设计部门仅有54名成员,软硬件设施均极为薄弱,尽管处境艰难,印度航空人还是通过从国外大量引进人才等手段克服了一系列困难,并最终在1961年6月把“风神”送上蓝天。而印度航空工业也由此实现了从活塞式教练机向喷气式战斗机的历史性跨越。但就在取得这一巨大进步的同时,一个在日后几乎摧毁了印度整个武器装备国产化计划的致命隐忧却也同时埋下。
“风神”战斗机的曲折命运是印度人好高骛远个性的一次全景展示
在“风神”立项之初,印度空军就为它设定了如下设计指标——最大平飞速度马赫数2、最大升限要达到18290米、要有800千米以上的作战半径,还要能同时满足国土防空和对地攻击的双重任务,并要具备在未来改进为全天候战斗机、高级教练机和航母舰载机的潜力……这是以美苏两国当时的技术水平都无法达到的高度。好高骛远的设计指标决定了“风神”最后的黯淡命运,由于长期无法获得满足要求的发动机,“风神”的最大平飞速度只是勉强达到了马赫数1.02,虽然该机最终投入了批量生产并进入部队服役,但也只能扮演对地攻击机的角色,与最初设计时确定由它负责的国土防空任务一生无缘。更让人遗憾的是,这种好高骛远,拔苗助长的作风并没有因“风神”的教训而得到纠正,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它一直戕害着印度所有的武器装备国产化工程,并流毒至今。
以我们上面提到的“阿琼”主战坦克为例,其最后的设计指标竟然全部以德制“豹-2”主战坦克为超越目标。考虑到印度在坦克工业上和德国的巨大差距,“阿琼”的夭折命运几乎在印度设计师们在计划书上标下那些“超越豹-2”的设计指标的那一刻起就已注定。在印度的其他国产化武器发展项目上,同样的事情更是一再发生,印度军工的另一个重大科研攻关项目——LCA轻型战斗机,在该机基本型还未定型的时候,印度航空部门就已经开始计划进行相关的高级教练机和航母舰载机的改型设计工作了。联想到“风神”的教训还殷鉴不远的现实,让人对其健忘的速度瞠目结舌!
结语:战象的脚步依旧蹒跚
冷战结束之后,印度的国防科技引进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除了俄罗斯和法国这两个传统合作伙伴外,印度的军备合作伙伴名单里又增加了以色列这样的新成员。在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之后,美国出于打击恐怖主义以及抑制俄罗斯的现实需要,也逐步解除了自1998年印度核试验之后对印度进行的各种制裁措施,并在近年积极加入到了印度的各种国防现代化计划当中。
“戈尔什科夫”航母改装工作想象图,它真的能如期完工么?
以印度近期正在进行的新型战斗机引进计划为例,美方就同时拿出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16和波音公司的F-18两种机型来和俄罗斯最新推出的米格-35竞争。对印度而言,这种“左右逢源”的局面不但在具体的装备引进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让印度在和国防现代化进程相关的一系列技术引进谈判中获得了难得的优势地位,正是出于和美方抗衡的现实需要,俄罗斯才会同意在一系列重大装备研发计划上同印度合作,甚至表示愿意直接向印度转让米格-35的全部生产技术。但正如我们在文中反复提到的那样,装备和技术引进仅仅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具体组成部分,如果印度不能切实的审视自身国防工业上存在的种种硬伤和采取措施来改进其国防现代化历史上的一系列痼疾的话,那再多的外来援助也无法帮助印度实现其魂牵梦萦的国防现代化,战象的脚步也将继续蹒跚。
中印山地运输部队谁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