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D 船坞运输舰
LHA 通用两栖攻击舰
LHD 多用途两栖攻击舰
首先来看"两栖攻击舰",诞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军登陆战新军事理论(垂直包围)的产物。实际上就是一种直升机母舰,用于机降陆战队员到敌后方或攻击敌滩头防御工事,使以往平面上的抢滩登陆变成了海空立体化的作战,适应了当代军事发展的潮流。但"两栖攻击舰"不设坞室,所以不具备支持平面登陆的能力。也难怪有人叫它"准航母",其舰体设计与轻型航母或早期的护航航母并无多大差异。现役的LPH中,如英国皇家海军的"海洋"号两栖攻击舰,满载排水量21758吨。可携带4艘Mk5车辆人员登陆艇,艇长15米,喷水推进,航速35节,可搭载35名全副武装的陆战队员及其车辆。用吊艇架吊放于舰体两侧,每侧两艘。
中国海军071型船坞登陆舰
1955-1960年,美国将7艘老式的航空母舰改装为两栖攻击舰。
1959年4月,美国开始建造世界上第一艘两栖攻击舰"硫黄岛"号,1960年9月下水,第二年8月服役。采用直通甲板,可载12-24架不同型号的直升机,满载排水量为18000吨。
其次是"船坞登陆舰"与"船坞运输舰",顾名思义,两者的舰体内都设有坞室,用于搭载人员车辆登陆艇进行远洋机动,如美军的"奥斯汀"级LPD船坞运输舰、"惠德贝岛"级LSD船坞登陆舰。
美军"硫黄岛"号两栖攻击舰
早期LSD的主要作战任务包括承载两栖坦克和登陆艇,并作为弹药补给、装备维修的海上基地。当直升机普遍使用后,像"暴风"级、"惠德贝岛"级便在舰艏、舰艉设置了可供直升机起降的甲板。但作为直接参与登陆作战的舰船,LSD仍以搭载气垫/登陆艇为主。依据美军的战术,LSD一般部署在离岸25公里的位置。因此,其大都配备了若干门口径100mm以上的舰炮。
而LPD船坞运输舰,如荷兰的"鹿特丹"、法国的"闪电"、英国的"海神之子",包括曰本的"大禹"在内。可以说,现如今发展LPD是一股潮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属美国的LPD-17"圣安东尼奥"级船坞运输舰,它的出现终结了美军4级两栖作战舰船LPD/4、LSD/36、LST(坦克登陆舰)、LKA(两栖货船)。早期的LPD,如美军的"奥斯汀"级部署在离岸40公里的位置,一般不参与直接攻击。主要任务是以气垫/登陆艇或直升机支援登陆部队,并运送作战人员、重型装备及干液货。
美军"圣安东尼奥"级船坞运输舰
以"奥斯汀"级、"惠德贝岛"级为代表的LPD、LSD,都具备有艉坞室、直升机甲板的船体特征。但"奥斯汀"级的排水量比"惠德贝岛"级更大,并带有小型机库,可搭载六架直升机。且多设置了一个舰桥,可充当两栖登陆指挥舰LCC。
最后便是"船坞攻击舰",有LHA"通用两栖攻击舰"-"塔拉瓦"级,LHD"多用途两栖攻击舰"-"黄蜂"级。这是一种集"船坞运输舰"LPD和"两栖攻击舰"LHP于一身的综合性登陆舰船,既设有飞行甲板,又有坞室、货舱。世界上第一艘"船坞攻击舰",美国的"塔拉瓦"号,满载排水量39300吨,于1971年1月动工,1973年12月下水,1976年5月服役。其第二代"船坞攻击舰"首舰"黄蜂"号于1989年入役,满载排水量40500吨。法国的"西北风"级、韩国的"独岛"号、意大利的"圣乔治奥"级都属LHD的范畴,未来将同LPD一道成为两栖作战舰船发展的趋势。
美军"塔拉瓦"级通用两栖攻击舰
由此看来,我国的071应属"船坞登陆舰"LSD。与美国的"惠德贝岛"级、英国的"海湾"级一样,将作为各国在21世纪初实施两栖登陆作战的主力先锋。虽然后续发展"坞式攻击舰"是必然的,但仍将受到配套装备的迟滞。"超地平线攻击"必需有远程火力的支援和掩护,台海作战还能用上远程火箭炮,但作战地域超出岸基武器的射程,又没有海上远程火力的支援,便只有发展舰载的攻击直升机了。我海军陆战队是支年轻的部队,家底不足,甚至没有专用的突击运输直升机。在以往的演习中,都是5吨级的Z9唱主角。这种中轻型直升机,执行特战任务还行。但受最大起飞重量的限制,无法支持大规模的人员车辆机降。在此保荐两员大将,Ka-29和Z8F。因为不论是从使用经验还是费效比的角度考虑,两者都是不错的选择。
Ka-29为12吨级的两栖作战直升机,内部装载质量4吨,外挂也有4吨,吊载能力0.3吨。我军的直八为13吨级,机舱较为宽裕,可搭载伞兵突击车。而美军的CH-47"支奴干"是22吨级的重型直升机,内部装载质量10.8吨,外挂2.7-7吨。能与之匹敌的得数老毛子的"光环"了,但后者好像没有舰载型的。
俄制卡-29直升机
中国直8-F运输直升机
米-26“光环”重型运输直升机宽阔的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