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牙膏近年来在中国一直“绯闻不断”,先是“三氯生致癌”,又是“含氟有害”,“牙防组”违规认证被“端掉”至今余波未了,近日中国产“含二甘醇有毒”牙膏在海外又起风波,令广大消费者无所适从。国家认监委及卫生部日前透露,卫生部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口腔保健品的认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制度和标准,认监委还将制定一套严格的认证和评价程序,以推动中国牙膏行业的全面规范化。此外,《口腔保健用品功效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今年5月已完成送审稿,拟交卫生部标准委员会审查。业内人士预计,随着“双规”的出台,将有望终结当前牙膏行业风波四起的局势。
现状:生产无序
牙膏行业最近风波不断,一位业界资深技术人士指出,根本原因还在于牙膏行业各项标准的空白。
目前,我国的牙膏业至今尚未实行生产与卫生许可证制度,牙膏生产实际上长期处于无人监管、无人审核生产条件的无序状态。原中国牙膏工业协会、现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有成员单位80余家,而实际生产牙膏的大小工厂和作坊却有近千家。据报道,有的小作坊竟然在外加工完铝管、塑管后,用石粉和表面活性剂加香精搅拌成膏体,灌装做成牙膏,低价抛售,不仅扰乱市场,更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此外,有的厂家为追求功效,在牙膏中添加洗必泰、氟化钠等抗菌药物。“洗必泰”是强烈杀菌药,会导致牙齿变灰,味觉变钝。
“由于未实行两证制度,牙膏生产处于无序状态;由于没有功能类牙膏的技术标准,消费者认知牙膏全凭广告。当前,最主要的就是填补牙膏行业各项标准的空白,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消费。”一大型牙膏生产企业负责人忧心忡忡地说。
认证:违规突出
一支牙膏的包装盒上究竟会出现多少种医学组织的标志?笔者日前到北京一些大型超市进行调查,发现不少产品的外包装上都写明具有防止蛀牙、防止龋齿、减少牙龈出血等这样的疗效。在这些产品的外包装上,还有各种各样的认证验证检测。各个厂家所选择的医学组织和用语都不尽相同,“××机构验证××具有××功效”,“××机构和××共同开展××活动”等字样频频出现在牙膏的外包装上。稍微仔细观察就发现,即使是同一个组织,在不同产品上的标志也不一样,有的产品上有“认证”字样,有的是“验证”字样,有的干脆只有个图标。
笔者随后就牙膏外包装上出现的认证机构进行了调查,发现牙膏外包装上出现的组织均没有出现在认证机构目录中。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余晖指出,中国是世界证书大国,却不是证书强国。一个最为直接的理由是,很多经过中国认证公司认证过的产品在出口时并不被认可,因为很多认证本身就存在问题。“牙防组”虚假认证就是最具说服力的例子。
据了解,除了“立新”之外,认监会表示将高举“除旧”大旗,未经认监委批准的任何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擅自从事产品、服务、管理体系认证活动的将被坚决予以取缔。一场“清理整顿非法认证专项活动”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未来:“双规”出台
据卫生部有关人士介绍,《标准》分为减少菌斑和减轻牙龈炎症等多项分标准,基本上是按照美国牙防学会(ADA)和英国有关的口腔保健品认证标准来制定的,设置的具体标准都是国际最先进的。就像考试一样,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靠炒概念立足市场的牙膏都将面临一场严峻的“大考”,是否迈得过这个“坎”,是否有“底气”应对“考试”,将是一次中国牙膏史上洗心革面的大手笔。
中华口腔医学会副秘书长韩亮透露说,按照《办法》规定,认证机构必须具备法人资格,设立口腔保健用品认证机构应当具备从事口腔保健用品功效实验室检测和临床验证的技术能力,口腔保健用品将有统一认证标志。目前可以明确的是,新成立的口腔保健处不会参与认证,而根据主管部门所流露出来的态度,可能会鼓励更多的法人资格申请参与认证。
“新标准的制定初衷并非为了人为设立行业壁垒,从促进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角度看,将有助于行业逐渐从无序混乱状态向有序竞争的方向转型。”参与本次标准制定的田七牙膏的生产厂家——广西梧州奥奇丽集团企划中心的焦宁经理认为,《标准》可以被视为未来牙膏生产的官方标准,将有利于民族牙膏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生产效率也将因此进一步得到提高,而对外资企业的影响和约束将随之加大。江苏雪豹日化董事长童渝表示,牙膏业科技创新是大势所趋,认证标准和制度的出台实施,将推动中国牙膏产业向高层次发展,也是对产品全面的“验明正身”。不少国内企业在接受采访时均认同上述观点,认为只要国内牙膏企业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将消费者的利益摆在首位,国产牙膏以卓越的品质服务国内消费者,乃至成为国际一流牙膏产品都是可以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