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代上海年轻人身上,时代及城市发展的印迹正愈加清晰。在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历史时期,他们抢抓新机遇,不断开拓创新;追求新境界,不断完善自身。前不久揭晓的第十四届“上海十大杰出青年”,则集中反映出了这一崭新形象。从1994年至今,共有280多名兼具理想和才华的优秀青年从每年一届的评选中脱颖而出。相比较以往各届,新一届杰出青年的身上集中展现了更多的时代特征,其中最闪亮的是,作为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得益者,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能更自由地接触、汲取各类先进科学技术及知识,他们学会了“站上巨人的肩膀”,凭借自身学识不断钻研、攻坚克难、大胆创新。科研创新,助他们实现了突破与跨越。
以科研创新助推产业发展
信息技术产业、三维动画产业、化纤纺织产业等等,诸多产业不断升级的背后,一大批科研精英功不可没。
作为一名无线技术专家,上海邮电设计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宏澜,全程参加了上海地铁无线信号覆盖方案的研讨,并重点分析了CDMA和GSM系统之间的无线干扰情况及系统间的相互影响,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作出了贡献。此外,杨宏澜还参加了国家信息产业部3G试验网上海区的工作,他带领团队研究发明了“一种码分多址网络结构方案”,一举获得相关发明专利,进一步推动了信息技术产业向3G时代迈进。
两年前,首部国内原创三维动画片《魔魔岛》,从国外动画片的重重包围中脱颖而出,在国内百余家电视台取得了极高收视率。为推动中国原创动漫产业的发展,刘红率领着上海卡通派数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不断探索,通过技术创新,她们制作的三维动画已成功走出国门。
同样,在纺织行业工作了十多年的汪晓峰,通过技术创新,攻克了多项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建成了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聚丙烯腈基预氧化纤维中试生产线,之后又突破了芳砜纶产业化的技术难关,推动了我国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发展。
以科研创新造福社会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造福社会、造福生活。在这群杰出青年中,不少人在农田阡陌、手术台前默默耕耘十多年,为的只是让农民种出更多更好的西甜瓜或让手术后的病人能提早康复。
在南汇,目前一种哈密瓜新品种“东方蜜”在全区推广种植了5000多亩,创下平均每亩收入8000多元的好收成;有2100多名南汇农民经过专业培训取得了“农业职业技能资格鉴定证书”。这些,都是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站长倪秀红的功劳。近五年来,她主持参与了近20项市、区级科技项目的攻关和推广,获农业部科技成果奖1项、市科技成果奖3项。她还把课堂搬到田头,传授农民栽培技术,被农民亲切地称作“好帮手”。
将内窥镜应用于臂丛及周围神经手术,临床手外科专家徐文东的这项创新性手术法,与传统手术相比,可令患者提早近一年时间达到功能恢复。十多年来,徐文东在微创臂丛外科领域不断研究创新,进行了多次国际首创、临床效果良好的手术法,得以在美、德等多个国家推广。
以科研创新凝聚团队
“彭非工作室”、“杨宏澜求索论坛”……不难发现,在这些杰出青年周围,逐步凝聚起一个个善于学习、敢于创新的科研团队。“一枝独秀不是春”,依靠科研探索,杰出青年们破解了一个个难题,自身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但他们更热衷于将方法与经验传授给更多同龄人,发挥团队强大的创新力。
上海海关审单处审单四科的主任科员彭非,凭借扎实的专业技术、独创的风险分析法,在七年间,共审单发现各类案件百余起,补征税款超过1.5亿元。如今,他成立了工作室,将自己这套“独门秘籍”无私传授给青年同事们,并共同创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彭非工作法”在海关系统推广。
而邮电设计院有限公司的杨宏澜推出了“求索论坛”,形成了良好的团队互动探索氛围。目前,他带领的无线部连续几年实现人均设计产值超过百万元的好成绩。(记者 顾一琼)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