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洗洗涮涮都离不开洗涤用品,而现如今各式各样的洗涤用品都打着“除菌”的旗号抢占市场。除菌效果几何,怎样选用这类产品成为困扰消费者的一大难题。
洗涤用品大打“除菌”牌
如今,卖场里的洗涤用品品种多样,功能各异。肥、香皂,洗衣液、洗手液、洗洁精、洁厕灵……足以满足消费者各种日常清洁需求。而商品品牌也多得难以数计,滴露、威露士、绿伞、洛娃、蓝月亮,甚至有的卖场已经生产了自有品牌的洗衣液……最令人眼花缭乱的还不仅是这些商品,各种名目的功能宣传更是令消费者迷乱。
记者注意到,很多洗涤用品上,“抗菌、抑菌、除菌”的字眼十分显眼,其中“除菌”两个字更是使用频率极高。“去污、除菌”、“倍强除菌”、“除菌亮彩”等功能宣传语被放大字体标注在商品身上。
日常生活中,随着消费者生活品质的提高,很多人都愿意购买带有“除菌”功能的洗涤用品,以保证清洁效果,从而保障身体健康。于是,利用消费者此种心理的商家们一时间大打“除菌”牌,使得“除菌”二字泛滥,而其真实的意义消费者不得而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消费误区,如今,“除菌”与否已经成为消费者选择洗涤用品的一大标准。虽然不知效果到底如何,但是花钱买个心理安慰是大多数人甘愿为此掏腰包的主要原因。
“除菌”概念多半炒作
为求证“除菌”洗涤用品的真实效果,记者走访了业内专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洗涤用品专家一语道破天机,她表示,目前国内对“除菌”概念没有任何界定,洗涤用品使用这个词语多半是出于商用炒作。
记者了解到,市场上的洗涤用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消毒、灭菌”产品,“抗菌、抑菌”产品,以及很多商家自诩的“除菌”产品。
2006年5月1日,卫生部颁布的《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正式实施,其中对这几个概念有明确的释义:灭菌——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消毒——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抗菌——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细菌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及其活性的过程;抑菌——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抑制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及其活性的过程。然而其中并未有“除菌”概念。
专家对记者表示,其实任何一种即冲即洗的洗涤用品去处细菌的效果都可以达到99%,所以“除菌”概念是一个虚无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字眼,很多商家把它当作效果宣传的用词,实际上是一种炒作。
据了解,根据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一些表明为消毒、灭菌类产品的洗涤剂应该有卫生部门许可,标有“卫消证字”,而“抑菌、抗菌”产品也会经过严格检验测试,达到要求在卫生部备案才可上市。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对此类产品检验技术规范有明确细致的规定。而相关部门对宣称有“除菌”功能的洗涤产品尚无针对性管理。所以,众多洗涤产品,均加入了“除菌”行列,故意抬高自己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
“抑菌、抗菌”产品暂不推荐
因为洗涤用品均能达到去污除菌效果,所以专家否定了“除菌”概念的意义,但是这类产品的清洁效果是被肯定的。专家指导消费者,没有必要一定选择带有“除菌”功能的洗涤用品。只要消费者选择国内国外知名品牌,按照使用说明使用产品,均可以达到清洁除菌效果。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洗涤用品专家介绍,目前消费者在购买洗涤用品时更没有必要选择“抗菌、抑菌”产品,因为该种产品在国际上尚存争议。有研究表示,“抗菌”和“抑菌”产品在抵制了有害菌侵入人体的同时,也将损害人体的有益菌,是否对人体有好处没有定论。
选购比照价格看用量
记者在超市卖场看到,洗涤用品的价格是有一定差距的。一款约2L的洗衣液,售价为56元,而另一品牌规格相同的产品售价约为34元,此外,还有一款同规格产品售价约14元。对此,卖场导购表示,买洗涤用品除了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外,不能单独参考价格,而是要根据产品使用量来判断性价比。
该导购给记者举例表示,售价约14元的洗衣液,其手洗用量是售价为34元产品的一倍,而机洗用量是该产品的2倍。虽然价格便宜,但是使用时间短,选择时要根据用量标准来衡量价值。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洗涤产品也同样遵循“一分钱一分货”的消费规律,价格稍高的产品,其有效成分也相应较多。
商报链接
鉴别合格产品标签
卫生部《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规定消毒剂标签不可缺少以下内容:
■ 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号;
■ 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号(进口产品除外);
■ 原产国或地区名称(国产产品除外);
■ 主要有效成分及其含量;
■ 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生产批号和限期使用日期。
抗(抑)菌剂标签除标注以上条款外,还应标注产品主要原料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含植物成分的抗(抑)菌剂,还应标注主要植物拉丁文名称。
同时禁止标注:高效、无毒、消毒、灭菌、除菌、抗炎、消炎、治疗疾病、减轻或缓解疾病症状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