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康D200自上市以来广受好评,用户评价大多是坚固,高性能,手感好,像质优秀等等,但是部分要求较高的用户也发现D200的成像略为偏软,显得锐度不足,必须将机内锐度设置为+1才能得到较好的改善。深究起来这个问题的根源就出在CCD前的低通滤波透镜上。
尼康 D200
低通滤波透镜是装设在CCD之前用于滤去红外及紫外光而只留下可见光的一个光学原件,CCD本身并不能感受到颜色,而只能感受到光的强弱,机身所输出的像其实都是计算出来的,而红外线紫外线之类的人眼不可见光同样也是能量的表现形式,如果参与到成像中来的话会导致偏色,早期的数码相机很多偏色都是由于低通滤波镜截断光谱范围不足引起的。
低通滤镜限制CCD仅感受光谱中的人眼可见光部分
但是同样需要注意的是,低通滤波透镜是光路中的一个组件,也参与成像,但它本身表面光滑入射角度稍大的光线在镜面上很容易产生反射,正所谓多个坟头多个鬼,这个低通滤波透镜的过滤强度和本身光学特性对数码相机成像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举个例子,尼康前代准专业数码单反机身D100和中端机身D70曾经暴露过灯芯绒,摩尔纹等问题,就是在成像中如果有规则紧密排列的条形物体则可能导致该部分影像产生竖条的干涉条纹,而后来的D80就基本没这个问题,但是在同场景中测试会发现D80机身输出图像的锐度要略低于D70S,个中的奥秘就在低通滤波透镜的光谱遮断能力上。尼康D200自上市以来广受好评,用户评价大多是坚固,高性能,手感好,像质优秀等等,但是部分要求较高的用户也发现D200的成像略为偏软,显得锐度不足,必须将机内锐度设置为+1才能得到较好的改善。深究起来这个问题的根源就出在CCD前的低通滤波透镜上。
尼康 D200
低通滤波透镜是装设在CCD之前用于滤去红外及紫外光而只留下可见光的一个光学原件,CCD本身并不能感受到颜色,而只能感受到光的强弱,机身所输出的像其实都是计算出来的,而红外线紫外线之类的人眼不可见光同样也是能量的表现形式,如果参与到成像中来的话会导致偏色,早期的数码相机很多偏色都是由于低通滤波镜截断光谱范围不足引起的。
低通滤镜限制CCD仅感受光谱中的人眼可见光部分
但是同样需要注意的是,低通滤波透镜是光路中的一个组件,也参与成像,但它本身表面光滑入射角度稍大的光线在镜面上很容易产生反射,正所谓多个坟头多个鬼,这个低通滤波透镜的过滤强度和本身光学特性对数码相机成像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举个例子,尼康前代准专业数码单反机身D100和中端机身D70曾经暴露过灯芯绒,摩尔纹等问题,就是在成像中如果有规则紧密排列的条形物体则可能导致该部分影像产生竖条的干涉条纹,而后来的D80就基本没这个问题,但是在同场景中测试会发现D80机身输出图像的锐度要略低于D70S,个中的奥秘就在低通滤波透镜的光谱遮断能力上。就本文的主角D200来说,尼康反复实验,痛下决心之后选择了遮断能力较强的低通滤波透镜,虽然降低了摩尔纹出现的几率,但是也同样降低了机身默认情况下出片的锐度,一般的解决办法是把默认锐度+1,不过,这个世界上总是有变态的,或者说是牛人,这帮牛人把D200的低通滤镜去掉然后换上了红外遮断滤镜,也就是说仅仅过滤红外线,而不再过滤紫外线了(这样做其实有些道理,因为紫外线波长较短,通过大气层时衰减很高,而且现在镜头镀膜一般都有过滤紫外线的功能),这样改造出来的D200默认锐度就已经超越了零售版的D200 +1锐度的时候,效果可以说还是比较明显的,不过,如果你不是狂热的追求性能的变态,还是别去冒这个要失去保修,还要花掉450美元的险了,老老实实机身默认锐度设定+1吧。
改装之后D200的锐度是极为出色的,但是在某些空间频率较高的场景测试中(例如分辨率测试标版的那些细小密集的分划),则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摩尔纹,摩尔纹和锐度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CCD的分辨率远低于镜头的(例如锐度最好的AF 28/1.4配个200万像素的CCD),或者CCD的分辨率远高于镜头的(例如AF 28-80G广角全开光圈配和大兔子类似的2000万像素CMOS)摩尔纹才会消除,如果两者的分辨率接近,那么面对空间频率较高的拍摄对象时,摩尔纹将难以避免。
让我们看图说话。
左边是改装后的,右边是零售版
可以看出两者色彩还原区别不大
左边是改装后的,右边是零售版
改装过后的D200HR(High Red)的摩尔纹非常明显。
左边是改装后的,右边是零售版
改装后的D200HR锐度更高,但摩尔纹明显,好在实际拍摄中遇到这种分布非常规则的密集条纹的高空间频率的机会并不多。
左边是改装后的,右边是零售版
在实拍中就可以发现,在面对不连续分布的密集线条时,摩尔纹并没有出现,而且改装后比零售版的锐度高出很多。
来一张实拍的场景,锐度差距非常明显。
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