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特殊、气候恶劣给高寒山地训练带来许多困难。西藏军区某山地旅旅长杨吉贵和党委“一班人”迎难而上,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训练内容和方法,正确处理高原练兵实践中的“四个关系”,破解了高寒山地训练的诸多难题。
慢有时就是快。有着25年高原一线带兵经验的杨吉贵,遵循高寒山地特点规律,在战斗力生成上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
新闻回放:去年8月,藏北某地,海拔4500多米的训练场依然白雪皑皑。西藏军区某山地旅旅长杨吉贵带着数千名官兵驻训近百天,创造了没有一例因高寒缺氧而发生非战斗减员的奇迹。
高原驻训,如何降低高原病发病率是一大难题。杨吉贵请来医生举办高原常见病防治知识的专题讲座;并要求各单位进行体能储备训练,每天组织官兵进行武装越野,每周进行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的小规模拉练。
果然,训练才几个月,效果就十分明显,“上山”后破天荒没有出现非战斗减员。
杨吉贵感悟:欲速则不达。特别在高寒缺氧的地方练兵,“慢有时就是快”,要遵循战斗力生成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适得其反。
要对传统经验大胆扬弃,面对未来不断创新。杨吉贵着眼履行使命任务,在战法训法上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
新闻回放:那年深秋,杨吉贵把全体干部拉到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体能考核,结果16名机关干部不及格。
他意识到,无论未来战争以什么形态进行,强健的体魄依然是完成一切军事行动的基本保证。
初冬,杨吉贵在某营训练场发现训练内容仍没有紧密结合西藏特殊气候变化、官兵身体承受能力等具体情况。回到机关,杨吉贵立即安排机关就改变训练课表制定方式成立调研小组。他提出各单位制定训练课表时必须做到动静结合、室内与室外结合。
杨吉贵感悟:军事训练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训练方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结合官兵的“生物钟”、西藏高原特殊的气候和地理变化开展训练,有利于增强训练的实效性。
允许有失误,但不能无作为。杨吉贵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在从严治训上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
新闻回放:去年春,由机关、基层代表和教导队组成的共同课目考核组进驻步兵四营实施考核,标志着该旅自训自考的历史由此结束。
以往类似考核,都由各单位自行组织,导致一些单位上报成绩时互相攀比,任意拔高。杨吉贵广泛征求基层官兵意见,成立了由机关牵头,军事教导队负责,基层代表监督的考核组,对基层试行训练考核。
“夜间闭灯驾驶30分钟。”去年8月14日,综合演练最后一项考核,考核组给他们出了一道难题。驾驶员中许多人刚从司训队出来,能不能和考核组说明情况,取消此项考试?
“假如是战时夜间接敌,可以随意取消吗?”杨吉贵当即决定主动迎考。数百台车顶着星星上路,半小时后安全到达指定地域。
杨吉贵感悟:以牺牲战斗力为代价保安全,是消极的安全;以科学训练来促进安全,才是真安全。
不求数量多,但求质量好。杨吉贵以实战需要为“标尺”,在攻难克险上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
新闻回放:去年底,机关上报今年全旅技术革新项目,杨吉贵细看,共有28个之多,大部分项目难度很大。他建议砍掉不切实际的科研项目,只保留了几个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项目。
去年,旅里组织了几次营连对抗演练。平时被称为训练“获奖专业户”的某营,却在演练中败北。全旅上下齐发动,找到了原因:实战化训练、合成训练不够。杨吉贵建议党委出台了“奖牌与战斗力直接挂钩”的评选标准。
杨吉贵感悟:战斗力建设须遵守“木桶理论”,既要扬长,更要补短。只有从端正训练指导思想入手,贴近实战全面抓战斗力建设,才能提高实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