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报的“中国严重依赖外来技术,研发能力滞后”,想起了我国宇宙飞船的故事
一、澳报:中国严重依赖外来技术,研发能力滞后
中评社香港8月30日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八月廿七日发表报吿说,中国在促进科学和技术创新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步,但在建设现代化和发达的经济方面还须更加努力。《澳门日报》今日刊发社评指出:经合组织的这份报吿是中肯的。中国要进一步向前发展,就必须在促进科学和技术创新方面下大力气、出真功夫。
社评说,中国企业整体上仍然缺乏在创新和科硏方面的投入,这正是国家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拿信息工业来做例子,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侯义斌忧心忡忡地指出,目前我国信息工业芯片是英特尔的,操作系统是微软的,服务器是IBM的,网络设备是思科的,交换机是北电和朗讯的,一直存在着安全隐患。他大声疾呼,“我们要掌握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关键在于微电子技术,主要是CPU和存储器等技术攻关,要采取‘超常规’的发展战略,拿出当年搞‘两弹一星’的精神来攻关,发挥社会主义大协作优势。同时借用外力,走广泛合作发展的道路。否则,很被动,受制于人,国家信息安全会受到严重威胁。”
最后,社评表示,二○○六年隆重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强调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处于优势的压力,面对汹涌澎湃的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在促进科学和技术创新方面一定要加倍努力,使中国早日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二、我国宇宙飞船的故事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长征2号F火箭托举着“神舟5号”载人飞船,飞上太空。飞船在太空中飞行了21小时、围绕地球14圈,在圆满完成了预定的科学实验后,返回舱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史上的处女飞行。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两年之后,2005年10月12日,“神舟6号”载人飞船以其新的突破性成就发射成功,再次招徕世人关注的目光,震撼了世界!
睹物思源,当人们为共和国在载人航天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倍感骄傲和自豪时,很难忘记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和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为创建、发展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所建立的不朽功勋!
1、毛主席高瞻远瞩,面对苏、美两国激烈的太空角逐,毅然作出“发展新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战略决策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总是生活在摇篮里……
20世纪60年代,加加林首飞太空,阿姆斯特朗等踏上月球,航天领域一系列突破性成就,使人类古老的“飞天”梦想变成现实——
1961年4月12日,苏联东方1号载人飞船首发升空。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在太空飞行了1小时48分后,安全返回地面。一时间,举世为之骄傲和自豪。随后,苏联又连续发射载人飞船,将多名航天员送上太空,并成功实现了飞船的太空编队飞行、航天员的太空行走和航天器的太空对接。
在第一轮太空角逐中,美国人落后了!
为了超越苏联,美国航天局局长韦伯、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提出将“载人登月”作为美国国家目标的构想。于是,就在苏联载人飞船首次发射后一个月(即1961年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便批准了关于实施“阿波罗”登月的宏伟计划。这项计划拟投资250亿美元,目的是实现载人登月和人类对月球的实地考察。
1969年7月20日,又是一个让举世感到骄傲和震惊的日子。这一天,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球表面成功着陆,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第一次将人类的脚印留在了月球上,并从月球带回了岩石、土壤等样本。“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的成功,一举奠定了美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美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激烈太空角逐,使毛主席等中共领导人为之震惊!——“我们怎能算是强国呢?我们甚至无法将一颗土豆送上太空。”从此,有着古老飞天梦想的龙的国度,开始萌动起“续梦”的计划。
事实上,早在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主席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雄才大略,回顾过去,总结现在,规划未来。17日下午,毛主席第二次在会上发表讲话。他面对麦克风,不时挥动他那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手臂,一再谈起人造卫星问题。他说:“苏联去年把卫星抛上了天,美国在几个月前也把卫星抛上了天。那么,我们怎么办?”毛主席稍作停顿,随后大手一挥,掷地有声地作出决断:“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全场掌声雷动!同时,他还幽默地指出:“我们要抛就抛大的,我们不干美国鸡蛋大的!”会场再次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毛主席何以将美国的卫星比作“鸡蛋大”呢?原来,苏联曾于1957年10月4日和11月3日,连续发射了两颗卫星。其中,第二颗卫星重达半吨,比第一颗重了6倍,并将一只名叫“布依卡”的小狗送上了天。美国人不甘落后。就在苏联第二颗卫星升空后不久,美国即宣布将于1957年12月试验一枚三级先锋火箭,并称这种火箭具有运载卫星的能力。然而,在随后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一直被苏联卫星搅得心神不宁的美国总统新闻秘书哈格特,却误将美国拟于12月发射的火箭说成是“人造卫星”。消息一发布,美国公众为之一振,新闻媒体纷纷涌到发射地点,全世界的目光也一齐投向美国。“骑虎难下”的美国国防部和海军部只好“将错就错”,被迫将“发射火箭”的计划改成“发射卫星”。但因仓促应战,他们无法在重量上与苏联一比高下,于是经全力攻关,终于在1958年1月31日匆匆将一颗仅8.22千克重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了天(苏联第一颗卫星为83.6千克)。
2、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不久,毛主席又圈阅、批准了发展我国“载人飞船”的报告
毛主席关于搞人造卫星的决策作出后,我国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根据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的指示,主管国防科技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立即主持召开会议,讨论研制人造卫星的实施方案,并责成张劲夫、王诤等具体筹办这项工作。随后,中国科学院又成立了“星际航行委员会”,由钱学森、裴丽生、赵九章领导,负责具体的组织和规划工作。
人造卫星的研制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国的卫星如何搞起?当时许多人心中并没底数。但作为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享誉世界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心里自然明白。因此,接受任务后,他从国情出发,拟以人造卫星单项技术的研究入手,首先创造研制卫星所必需的研究试验条件,为空间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为此,钱学森全身心地投入到卫星研制的起步工作中,短短时间内,他连续举办了12期星际航空座谈会,不知疲倦地组织安排有关人员进行航天课题的预先研究,为发展中国空间事业准备条件。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由卫星总体设计与运载火箭研制、控制系统研制和卫星探测仪器与空间物理研究的三个设计院构成的空间技术研制体系。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从事人造卫星、运载火箭总体设计的技术人员从北京迁往上海组建上海机电设计院进行卫星和火箭的生产制造。1959年1月,中国科学院提出了以探空火箭练兵、高空物理探测打基础、不断探索卫星发展方向的方针。1960年2月1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研制的中国第一种实用探空火箭--探空7号(T-7)气象火箭的模型火箭(T-7M)首次飞上蓝天。
毛主席一直十分关心、密切关注着我国卫星研制和实验条件准备工作的进展情况。1960年5月28日,毛主席在一些领导同志陪同下来到了上海新技术展览会。参观中,毛主席仔细察看了T-7M探空火箭。当他得知这种火箭飞行高度为8公里时,兴奋地说:“8公里也了不起呀!”接着又鼓励说:“我们应该8公里、20公里、200公里一步步搞上去,为发射中国的卫星做准备。”毛主席的话,极大鼓舞了我国的科技工作者。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我国不仅在研制、发射探空火箭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而且在开展空间科学技术单项课题和试验设备的研制方面,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样,到1965年时,随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的日益突破,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这年5月,周总理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12次会议,正式批准了国防科委向中央呈送的《关于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方案报告》(1966年修订为《发展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十年规划》)。从此,在过去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我国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正式开始,并拟于1970年或1971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开始组建卫星设计院,在技术负责人钱骥主持下,进行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还开展了地面观测系统的方案论证、台站的规划、选点,安排地面设备研制工作;上海机电设计院在王希季总工程师的主持下,进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方案的总体论证和返回式遥感卫星方案探讨。11月底,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方案初步确定,各分系统开始了技术设计、试制和试验工作。1966年底拟定出返回式遥感卫星(FSW-0)方案设想。1967年9月完成了方案论证。
1967年,根据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保证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工程计划的顺利进行,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了“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建议。10月25日,毛主席批准了《关于国防科研体制改组方案的报告》,从而使中国国防科研方面的研究力量,按专业方向和任务分工集中到了有关研究院。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密切关注、殷切关怀及其一系列英明决策下,在老一代科学家们积极努力下,我国的人造卫星事业已进入到一个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工作和正式研制时期。
1970年4月1日,装载着2颗“东方红1号”卫星和1枚“长征1号”运载火箭的专列,抵达我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场。2日下午,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听取即将发射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及其运载火箭的情况报告。14日,周总理又听取了关于卫星、火箭在发射场测试情况的报告。24日凌晨,毛主席正式批准实施发射。当晚10点,国防科委指挥向周总理报告:卫星、火箭分离正常,卫星入轨了!周总理立即向毛主席报告了这一喜讯。
一时间,“东方红1号”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响遍全球,震动了世界。这颗被命名为“东方红1号”的人造卫星,重量超过了苏、美、法、日第一颗人造卫星重量的总和,完全实现了毛主席要搞的大一点的愿望,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在研制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同时,我国宇宙飞船的研究工作也开始起步。
1966年3月底至4月初,国防科委曾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经过20多天的讨论,与会专家制定了研制宇宙飞船的规划。周总理任主任的中央专委积极支持这一规划,认为我国在研制卫星的同时,宇宙飞船的研究工作应该逐步开展起来。这年7月,中国科学院和七机部第八研究院召开会议,探讨中国载人航天的途径和步骤。到20世纪60年代末,他们的研究就已具成果。不仅做出了精美的飞船模型,而且还给飞船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曙光号”。用当时钱学森的话说就是:“先把载人航天的锣鼓敲起来。”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进一步激起中国人开展载人航天研究的热情。
1970年4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由全国8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参加,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了中国载人飞船专题探讨会。会上,七机部第八研究院展示了他们早已设计出的载人飞船样图和“曙光号”飞船的全尺寸模型。这个模型,从外观上看,像是一个倒扣着的大漏斗,类似美国第二代飞船——双子星座号飞船。飞船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组成,座舱里放置有两把航天员乘坐的弹射椅,另外还有仪器仪表、无线电通信设备、控制设备、废弃物处理设备,同时还配有食物、水和降落伞等;设备舱里,则有制动发电机、变轨发动机、燃料箱、电源设备和通信设备等等(像不像现在的神州号啊?)。会议结束前,不少人还品尝到了中国自己研制的航天食品。该食品是由上海一家食品厂生产的,只有棋子那么大,虽然味道不是很好,但人们觉得好奇,吃得津津有味,一边吃一边描绘着中国未来的飞船。就在此时,传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消息,顿时,会场内一片欢腾。大家摩拳擦掌,准备会后大干一场,为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早日上天竭尽全力。
1970年7月14日,毛主席正式圈阅、批准了我国发展载人飞船的报告。该报告提出,我国第一艘飞船于1973年年底发射升空。至此,中国载人飞船的研制工程全面启动。由于这一计划是7月14日由毛主席亲自批准的,因此该计划被命名为“7.14工程”。
3、载人飞船的研制初具雏形,但从实用角度考虑,经毛主席拍板,中国第一个载人飞船工程于1972年减缓下来
20世纪70年代,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在“与天斗其乐无穷”的口号激励下,人们执著地认为,无论任何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当时的许多人,内心深处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尽快改变祖国的落后局面,在一些重要领域超过苏、美,“为社会主义争光,为毛主席争气!”因此,最初的飞船设计总是越大越好。尽管我国发射的第一颗卫星重达苏美法日第一颗卫星的总和,但要将飞船设计成5人小组或3人小组,仍然面临运载能力不足的问题,于是,最初的几个方案最终都被一一否定了(看来只是因运载能力不足,5人组或3人组的方案被否定了,像现在这样的1人组或2人组的方案没被否定)。同时,我国当时在研制大的工程上还缺乏足够的经验,也缺少系统工程的管理办法,因此容易研制的项目就走的快一些,比较困难的项目就慢一些,有些项目尚没人能做,干脆就暂时放在那里。所以一度出现了这种情况:飞船的研制还没具备雏形,但运转飞船的运输车、航天食品等,却早早生产出来了。
与此一时,航天员的选训工作也悄悄展开。1970年8月9日,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接到国防科委的通知:毛主席、林彪、周总理和中央军委办事组于7月14日批准“即着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并开始选拔、训练航天员。”航天员的选拔工作是由空军和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共同负责的。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现任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副工程师的汤兰祥作了如下回忆。他说:“选拔小组先后在沈阳、南京、广州和北京军区的14个歼击机部队及院校进行挑选,总共有1840名飞行员被推荐参加‘过筛子’(1970被推荐参加‘过筛子’的飞行员就有1840名啊,得有多少飞机啊?),最后剩下88名好汉。经过三个月的再度选拔,1971年5月,20名身体健康、政治思想和飞行技术过硬的佼佼者,成为我国首批待训宇航员。”接着,就是开展对航天员的培训了。按照选训单位的估计,航天员的训练时间大致2年,这样正好适合1973年底发射“曙光1号”飞船的实际需要。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曙光1号”飞船的研制工作没有按计划进行下去。神舟飞船副总指挥刘济生是当时参加飞船论证工作的少数几个技术人员之一,他在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载人航天几乎涉及了当今世界所有的基础科学和理论技术,需要最先进的理论、试验、材料、工艺设备和尖端技术的支持,搞载人航天,要花很多钱。而那时,国家没有那么多经费支持和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当时有人说‘与其搞飞船,不如把钱花在建水电站、化肥厂上,更有实际效果。(肯定是造不如买的一批)’载人飞船的研制虽然已经有了雏形(看来是设计好了),但要想把它发射出去,运载火箭的难题还没完全解决(看来是基本解决了)。如果让其他国家发射,一来自己的技术毫无秘密可言,二来拿不出那么多钱,三来自尊心也受不了(看来飞船是设计好了)……”
情况反映到毛主席那里,经反复考虑,最后由毛主席拍板:“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地球外的事往后放放。”后来,周总理贯彻毛主席的指示,专门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总的意思是说:我们不与苏美搞太空竞赛,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就这样,到1972年,我国第一个载人飞船工程的研制开始减缓下来,主要保留了核心技术的跟踪、研究和开发,并进行了返回式卫星的连续发射(此时只是减缓了一下,而飞船不就是返回式大卫星吗?)。1973年,我国FSW-0试验型“返回式遥感卫星”进入正样研制阶段,并于1975年11月26日成功发射,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沿轨道进行对地观测,工作正常,3天后,卫星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并带回了从太空对地面观测的遥感资料。毛主席喜悦和仔细地审阅了这颗卫星拍摄的照片。
1975年3月,国防科委正式宣布这个要花很多钱的载人航天工程下马(张爱萍将军75年3月被邓老请出后整顿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第一成就?)。而于同年即开始研制的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不知为何,直到9年后的1984年4月8日才成功发射。
即使这样,它无疑为后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组织、技术等基础。如,载人航天需有两项最关键的技术:一是能发射载重卫星,二是能定点定时回收卫星。而这两项技术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我们就已经熟练掌握了(70年代初我们就已经熟练掌握了两项最关键的技术)。
4、载人航天工程再起步,11年后,“神舟5号”入太空
直到20世纪90年代,即1991年11月,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下马16年后,经过此前半年多时间的研究论证,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三个总体单位,才分别提交了《载人飞船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后经有关专家评审,向国务院作了报告。
1992年1月8日,中央专委召开第五次会议,专门研究发展我国载人航天问题,进一步对载人飞船工程研制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三届常委会第195次会议,讨论同意了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正式批准我国载人飞船工程上马。自此,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又一次正式立项实施,代号为“912工程”。它比“曙光1号”工程晚了整整26年(不过载人航天工程在正式下马17年后,总算获得了重生)。
“912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派除了各种阻力,终于在11年后的2003年10月,将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送入太空(不知它像不像“曙光1号”)。从准备在1973年年底发射,到2003年10月正式升空,整整晚了30个年头。至此,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夙愿才得以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