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8日)
科技部部长万钢
近年来,技术全球化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科技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和有效配置,使得传统的科研组织结构和创新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形成了技术创新收益的溢出,从而为发展中国家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可能。
近年来,我国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我国科学家通过参与国际间的科技创新活动,在基础研究、重大疾病防治以及有关生态、环境、气候、灾害等科研领域,及时掌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充分利用各国的科学研究设施,同时也承担了国际合作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刻的今天,搞狭隘民族主义,通过闭门造车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是不可取的。要充分地利用国际科技和产业资源,一定要有自主的创新产品和创新平台,这样才能形成产业发展、产品开发的系统性概念,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资源,拓展哪方面能力。当前我国产业发展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只有当我们有自主产品开发能力时,通过合作或合资获得的技术知识和经验才具备扩散和增值的可能。放弃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即使产业规模做得再大,也摆脱不了从属和附庸的地位,由于不能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及时反应,这些企业的市场效益同样也只能“慢半拍”。因此,作为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企业的自主性与中国的开放性必须更好地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整体发展战略目标,服务市场的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日趋复杂化、交叉化趋势的共同作用下,在高技术产业领域,跨国技术联盟日趋增多、合作创新正在成为主要的创新方式。“自主创新”应当强调的是创新者对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主导权”,而不是技术本身的来源。在“合作创新”的技术联盟中,获取创新主要收益的也只能是掌握主导权的一方。鉴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考虑到未来二十年全球技术扩散的有利条件,在相对成熟的产业领域我们仍鼓励技术引进,而关键是要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建立起自主开发所需的技术能力。与此同时,应当借助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方面,通过“走出去”(在国外设立企业或研发机构),“引进来”(大力吸引本地化的外资研发机构),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跨国技术联盟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我国在技术引进和市场开拓方面的“主导权”,以充分获取高技术产业发展所应带来的高收益。
应该指出,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知识产权的保护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才能真正形成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样,也才能真正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归根结底,自觉保护知识产权是对劳动的尊重。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新兴的、具有较大潜在经济和社会收益,并且存在“机遇窗口”和跨越可能的高技术领域,应当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增加在国际合作中的作为,通过积极的国际合作获取知识溢出,反过来进一步促进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对于那些在现阶段既难以引进,又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瓶颈的关键技术,特别是某些国家限制出口的技术和产品,应当坚定不移地以自力更生为基础进行自主研发与产业化,并且制定政策法规,确保自主研发的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优势地位。
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备了深厚的基础,多年来国际科技合作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上有互补性,在文化上各有所长,在科技合作的规模和水平上,合作的潜力还远未发挥出来,合作的前景十分巨大。尽管中国与许多发达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但各国都致力于探寻提高各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途径,而科技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有助于共同发展目标的实现。我相信,通过我国科技界的共同努力,未来中国在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方面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本文系科技部部长万刚在技术全球化与中国自主创新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