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常务副院长 白春礼
近现代,科学和技术联系日益密切,共同构成了当代人类创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过程,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性力量。”高度概括了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历史上来看,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循环螺旋发展,构成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发展的历史逻辑。没有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动,就没有日新月异的产业革命。杰佛里?萨克斯(哈佛大学世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认为:在过去50年、100年、200年中收入增长的主要源泉并不是资本的积累,而是技术的进步。索罗(Solow,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证明,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途径是技术升级,美国经济增长大约80%%源于技术创新,只有20%%左右源于资本积累。
技术全球化最直接的动力来自企业的跨国经营。由于技术创新在各国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各国经济竞争的焦点已由产品竞争、生产要素的竞争,转向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促进了信息、经济、知识、人才的跨国流动,推动了生产力要素的全球配置。对知识资源的创造,占有和运用,已经成为各国取得竞争优势和提升综合国力的根本所在。
一、经济与技术的全球化进一步推动了自主创新
1.全球化对科技创新范式的影响
伴随着国际间合作,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的日渐频繁,创新范式由传统的对研发组织的控制向开放创新范式转换,在科技创新不断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创新剧变,使得大型的组织不再具有垄断创新理念的能力。因此,必须消除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研究机构之间的界限,开放创新范式强调组织自有技术和外部技术的有机融合,在已有的技术和市场之外产生新的技术和产品。
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间的互动过程日益受到重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导入了创新系统的概念。创新系统被应用于多个层次,如国家、亚国家、区域、亚区域等。当创新系统研究发展到区域创新阶段,已经开始与产业集群的研究结合起来,形成产业集群技术知识创新系统。当代世界各类国家科技创新各有其特征,美国技术创新系统直接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核心部分。日本正在实施“科技创新立国”战略。韩国从“引进、模仿”战略转变为“创造性、自主性”创新战略。
正如科技部在2007年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产品开发平台,实现自主创新的基石》中所述,今天的中国,在自主创新具有了政治含义的条件下,出现了把本来是技术依赖式的引进冠以“再创新”头衔的现象。“引进、消化、吸收”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两种本质不同的模式,而区别两者的关键在于是否把“引进技术”置于自主产品开发平台之上,或是否以自主产品开发平台来吸收引进的技术知识。那种以外国技术更先进为理由而废弃自主产品开发平台的做法,必然使“引进技术”过程脱离自己的研发经验,其结果都不会导致“消化、吸收、再创新”,只能导致技术依赖。
2.全球化对科技创新管理的影响
随着竞争环境的改变,全球竞争的白热化,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研究开发成本的高涨,传统的产业管理形态已无法适应上述趋势。在波动市场的竞争压力下,产业必须调整过去的科技管理政策。技术进步是通过产品形式而实现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推动并约束技术创新的力量有两个―――带来商业机会的市场需求变化和带来技术机会的科学技术知识增长,而对这两个力量的平衡是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
产品开发(和工艺)是工业组织把市场需求潜力和技术可能性结合起来并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所以是技术创新的中心过程。在全球化和市场开放的条件下,技术和市场的变化速度大大加快,产品开发对于技术进步和竞争力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比如,对于大飞机项目,国家战略目标应该是以国家重大专项的形式动员全国并吸纳国外力量,建立起大飞机技术能力赖以生成、发展和提高的产品开发平台,并以竞争性企业的组织形式,通过不断的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实现大飞机的产业化。
3.全球化对科技创新投入的影响
全球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创新,大量的R&D资金被投入到研发领域,从主要地区的研发融资上看,欧美地区研发投资主要来自政府预算开支,而日本和其他亚太地区研发投资的主要力量来自企业的驱动。对高科技产业前景的看好使得越来越多的资金被投向该领域。
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健全国家创新体系中最急迫的工程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冲击国内经济各个领域,给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现在正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时期,是我国企业全面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进行国际化经营已成为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是企业在市场全球化时代取得成功的关键。我相信,一会儿微软的张亚勤和海信的周厚健一定会作精彩的发言。国际化经营意味着企业必须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必须对国际市场信息掌握准确、迅速,能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同时,国际化经营也意味着企业可以占有广阔的国际市场,更广泛地利用国际资源,得到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企业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更有效地配置资金。国际化经营将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和更大的风险,对企业的要求也更高。
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重要的是科技创新。对我国企业来说,尤其重要的是注重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不足是企业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发达国家的科研开发投入高,其中主要的投资主体是企业,例如美国的科技投资四分之三来自企业,而我国科技开发的主体是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企业投资研发的资金不多,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少,时间间隔长。企业自身加大科技投入,开发和培养核心技术人才,对企业的作用是巨大的。
企业自身对知识和技术的掌握、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提高,我国的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增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健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最急迫也是最难的一项工程。中国企业要在建立稳固的民族根据地的同时,开拓国际市场,打造国际品牌,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里程迈进,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然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要素。科学技术创新对于国际化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
三、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都需要与全球化策略紧密结合
科技创新的两大环节: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都需要充分借助世界科技和经济资源,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为自主创新寻求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机遇。参与科技创新过程和进程的主体,需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意识,科研机构要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增强科学创新的能力,而企业更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断生产和增殖技术能力,瞄准国际市场和资源,在技术、产品和市场的无限循环中寻求发展。比如,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科学迅速发展,成为本世纪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沿,科学技术是解决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借助国际资源、加强统筹协调,充分释放科技生产力能量也是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方面。国际资源既包括项目、人才、资金等“硬资源”,更包括管理制度、科学文化等“软资源”。美国原本不是“科学家的摇篮”,原创性研究并不出色,但在19世纪后期,它派出大批留学生,从德国带回研究型大学的理念,终于结合本土的务实精神建立起服务社会的研究体制,同时努力保持了技术研发上的特长。实际上,这样的结合方式在我国科技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留德回国接掌北大的蔡元培先生等等,又如近20年来大批留学归来的“海归派”。有意识、系统地加强对国际科技资源、特别是国际科技“软资源”的吸纳。以中科院半个多世纪来的发展为例,几乎所有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都包含着国际合作的贡献,其原始创新、集成创新都是开放式的,与国际合作密切相关,国际合作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我院国际合作论文从2001年的2210篇增长到2005年的4393篇,年平均增长约19%,占我院SCI论文总量约26%。全球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中国与世界的关联愈发密切,在这种情况下,中科院在构建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中更加重视并不断增加国际项目、人才、资金等一系列资源,并能不断融合,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更加广泛地融入国际社会,成为世界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科学家为主体开展合作,引进智力培养人才,解决科技本身和科技体制、制度以及文化差异等多方面的问题,扩大研究所及其科学家、技术专家国际合作自主权。在与国际科技界交往中,提倡双方充分理解、信任,建立友谊关系,交融共同的科学理念和追求。
作为科技国家队和国家知识创新体系重要战略方面军的中国科学院,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视察中科院时就已明确指出,中科院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中科院将擎起自主创新的大旗,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学前沿,真正成为国家和人民信赖的战略科技力量,成为支撑我国未来长远发展的科技基础资源,成为在国际科技界有重要影响的国立科研机构。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