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矿区经济建设服务团给煤矿生产‘把脉’,为我们架起了一座‘科技兴安’桥。”平顶山煤业集团四矿矿长张建国对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学院开展的博士矿区经济建设服务团活动赞不绝口。
为将最新科技成果带到煤矿生产第一线,暑假期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理工大学煤矿瓦斯与火灾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张铁岗为团长的“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学院博士矿区经济建设服务团”一行17人,来到平顶山矿区,面对面为安全生产献计献策。
煤矸石:变害为宝,实现安全与节约双赢
一说起煤矸石对安全的威胁,平煤四矿工人们就“谈矸色变”。
“那是2005年5月15日19时40分左右,位于市区北边的四矿矸石山突然发生自燃崩塌,造成100米外的18间居民房不同程度受损,房中人员被埋压。5月16日1时6分,在抢险过程中,因突发暴雨导致矸石山再次喷发,造成现场40多名抢险人员被不同程度烧伤。那场灾害共造成8人遇难,122人不同程度被灼伤,其中6人伤势较重。”矿工刘宏民流着眼泪回忆起往事。
作为废弃物的煤矸石一直是煤矿生产企业最头痛的事之一。它不仅堆放起来占用大量土地,还严重污染环境,易自燃引发火灾。此外,大量煤矸石山存在也容易造成空气污染。
如何解决煤矸石难题,使这些危险品“变害为宝”,一直是四矿人关心的话题。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大有‘钱’景,我们完全可以用煤矸石的‘余热’创造新价值。”袁东升博士自信地说,“煤矸石可以发电、生产建筑材料、制取化工产品、生产肥料、回填空区洼地、筑路等。”
“推广以煤矸石为原料的高强度环保建材砖、矸石水泥等新型建材,不但可以做到“制砖不用土、烧砖不用煤”,而且抗压抗热强度高,隔音隔热效果好。使其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还节约了处理费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绿色’双赢。”高军伟博士耐心地对大家说。
“没想到煤矸石这种废弃品摇身一变,还能变成‘香饽饽’。”该矿工人宋建设谈起煤矸石的开发利用,非常激动:“我家住在矿东面宿舍区,与一座几十米高的煤矸石山相隔。过去每逢下大雨,我都要提心吊胆地出来看看,生怕煤矸石山突然塌了,若能看到一车车的矸石被拉走,心里就踏实轻松多了。”
为安全监督装上“千只眼”
矿难,既是最令人伤感、愤怒的字眼,也是生产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除管理弊端、技术落后等因素外,安全常识的匮乏更不容忽视。
为使矿工们对安全常识“耳熟能详”,服务团与平煤十矿安全科、宣传科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
活动采取集中宣传和流动解说相结合的形式,就矿区安全现状、安全意识、安全建议等,在矿工集中区设立4个宣传站、矿区主干道两侧设置20余块宣传板、生活区发放2000多张安全常识传单。服务团还对全国煤矿安全形势做了全面分析,并就矿工自救措施、引起火灾的原因、煤矿火灾逃生及应对办法、有害气体识别与分类、瓦斯突出的前兆等与矿工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要是每年矿上都花钱按规程更换、检修器材,我觉得没那个必要吧?”一些工人对“安全规程操作”不够理解。
“是生命重要还是企业利润重要?虽然事故预防需要花钱,但如果不能及时排除‘事故源’,矿工们在井下作业就像抱着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般危险。”
“请专家做事故紧急预案用了不少精力和财力,可连一次都没用过,我觉得没有必要,对不?”
“这些预案用一次对矿工们来说就是一场灾难,因为一旦用到它们就有事故发生并达到了一定级别。制订预案是为了在万一发生事故时,能按照预案及时有效地组织人员采取合理应对办法,把损失降到最低。因此,希望这些预案永远都不用。”听完博士们的陈述,矿工们脸上露出笑容。
“博士们带来的这些知识给我们的安全生产装上了‘千只眼’,监督着我们时刻都不敢放松警惕。”防突科科长刘洪斌意味深长地说。
河南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冯平告诉记者,该校组建“博士生地方经济服务团”到矿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进行现场调研,主要是为了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广大煤炭、安全专业的学生积极投身煤炭事业,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贡献力量。
该校党委副书记周志远说,此次活动邀请张铁岗院士带队,把脉煤矿安全生产,切实为地方经济建设出力,今后该校还将大力支持和鼓励高科技人才参与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本报郑州9月4日电
记者 潘志贤 通讯员 徐春浩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