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眼里,和田玉市场是一个谜一样的地方。
离开新疆多年又返回故乡的北京某电台记者韩洁形容,当今中国玉石市场是个“秘境”,外行人很难摸着门道,无论是玉价,还是玉质都深浅难测,不敢轻易涉足。因此,许多人期待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好让人放心购置、安心消费。
然而正好相反,新的和田玉“国标”反倒让人更摸不着头脑了。
“和田玉”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但凡爱玉之人对新疆和田玉都是情有独钟的,购买初衷必是奔和田白玉而去。但最后落在手里的却不一定都是产自和田的白玉,更不消说是玉龙喀什河里的珍稀仔料。
8月27日,乌鲁木齐一市民刘蓓在当地朋友的带领下在和田市某玉器店以4000元的价格买了一只带鉴定书的和田白玉镯。返回乌鲁木齐后让几位行内人士“掌眼”。“嗨,一眼货--俄料(俄罗斯白玉)!如果是和田白玉镯,价格至少10万元至30万元!”刘蓓顿时语塞。
在乌鲁木齐友好路商业圈、中山路商业圈、二道桥等外地游客较多光顾的玉器经销店内,记者看到玉镯、玉佛、玉观音及其他题材的雕刻件几乎都是白玉,“身份证”上也都赫然写着“和田白玉”,价格从百十元到上万元不等。和田仔玉则另辟专柜,价格最低的也在5000元以上,高的近20万元。
对于了解玉石行情的买家老板多半会坦言:那些1.5万元以下的白玉挂件都是俄料或青海料雕的;镯子也一样,2000元以下的是青海料,一万元以下的是俄料。”不过,不懂玉的“菜鸟”是绝对听不到这样的介绍的。
亚洲珠宝联合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古玉权威专家杨伯达告诉记者,和田玉主要是指新疆和田地区黑山和玉龙喀什河里产的玉石,但现在很多商家把价格差异很大的青海和俄罗斯产的玉也都冒充和田玉销售,名称产地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和田玉的信誉和市场营销。
据了解,目前青海玉年产量在1000至2000吨,占中国“和田玉”市场份额最大;海关统计俄罗斯玉的年进口量在500吨以上,市场占有量仅次青海玉;新疆和田玉(矿)的年开采量在100到200吨,仔玉年产量不足15吨,两者相加的份额不足15%。
新“国标”成挡箭牌知情权被剥夺
人们期待玉石鉴定技术标准能拨云见日,还消费者一个清晰透明的市场,但新“国标”似乎更让消费者摸不着头脑。
新标准将“和田玉”统冠所有理化性状为透闪石的玉料,这包括新疆和田玉、青海玉、俄罗斯玉。新疆宝玉石协会秘书长易爽庭说:“这三种玉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含铁和氟的钙美硅酸盐,且都是产自昆仑山一线。”
这让真正喜爱新疆和田玉的“玉痴”心中大为别扭。乌鲁木齐一位好玉的藏家石刚认为,在玉料品质、市场价位上,和田白玉与青海白玉、俄罗斯白玉有着巨大的差别,即使是新疆玉,也有和田玉、且末玉、于田玉、叶城玉之分。新“国标”没有完全反映目前和田玉市场的实际情况,只有颜色的分类没有等级划分,技术部门不好操作,消费者的权益更难保护。“产地不同,料质和价格就有天壤之别,怎能一个‘和田玉’一盖了之!”
目前,俄料的市场价每公斤在一万元左右,青海玉每公斤为4000到8000元不等,而新疆和田白玉的价格三万元至五万元,且产量非常少,和田仔玉更是早已按克论价,每克都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不等。一些专营地产田玉的玉商说:“我们不可能对每个顾客都讲价差形成的缘由,不标明产地,李逵反而不敌李鬼,高价吓走消费者。”
专营新疆玉的乌鲁木齐“醉玉”玉店的老板还指出,新国标会使消费者被“忽悠”的几率再次增大,钻空子、浑水摸鱼,以青海白玉、俄罗斯白玉冒充新疆和田白玉的行为将变成合法,价格欺诈的情况只会加剧。
令刘蓓愤然的是,她一心要买和田玉,哪知和田玉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我的知情权被剥夺了!这也是挂羊头卖狗肉,是欺诈!”
要产地还是要品牌?“和田玉”何去何从
温润细腻的和田玉在中国源远流长的玉文化中独树一帜,其产地也因此声名显赫,为什么在《珠宝玉石国家标准》中的“和田玉”却失去产地价值?
新疆地矿局宝玉石鉴定中心负责人岳蕴辉解释说,不同的实验室可以得到相同的理化性状鉴定结果,但对产地的判定则多是依据主观经验。“误判可能性很大,而且某些检验机构受利益驱使还可能会伪造产地证明,导致局面更加混乱。”
岳蕴辉认为,名称通用化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和田玉”成为中国,甚至世界公认的著名玉石品牌,这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玉文化有重大意义,“而不是盯着和田玉是不是产自和田的问题”。
一些关注和田玉市场发展的人士也对俄罗斯玉和青海玉充满了宽容的态度。
易爽庭认为,中国和田玉市场能在这几年得以迅速发展,乌鲁木齐能成为全国最大的和田玉集散地,如果没有青海料和俄罗斯料是绝不可能的,而且新玉种的介入也使普通消费者能够买得起玉器。
但痴迷传统意义上和田玉的玉痴们则认为,产地的价值决不可忽略不计,和田玉之所以得到如此追捧,是始于和田的“玉石之路”铺就的,3000多年的历史沉淀其价值不可估量。
他们说,近10年俄玉、青海玉的热销是玉石文化普及,生活水平提高所致,只要价钱适中,玉质可人一样大有市场。“借用和田玉的知名度,青海玉、俄玉的产量把和田玉市场做大做强无可厚非,但有意模糊概念,只能损坏人们对和田玉的美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