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钢铁公司展出的节能减排技术模型吸引了很多前来参观的市民。本报记者 刘志伟 摄
武汉奥门小学的学生感受太阳能技术带来的乐趣。本报记者 刘志伟 摄
大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再生纸,感受变废为宝的技术。本报记者 刘志伟 摄
本报武汉9月10日电(记者 韩义雷)精英荟萃,群贤毕至。9月8日,100多位两院院士及海内外学者专家聚集湖北武汉,共赴科学盛宴———2007中国科协年会,聚焦“节能环保”,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说,今年年会主题确定为“节能环保,和谐发展”,就是为了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共同探讨促进社会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科普展上节约唱主调
用废弃纸做成的纸浆,造出洁白的纸张并可以带走留念;大喊一声,节能灯全部闪亮,形成树一样的造型;手伸进不同类型的玻璃隔热房,感受隔热效果;一按按钮,操作台上会形成龙卷风一样的水雾……这是记者从华中科技大学光谷体育馆科普展上看到的。
“一吨塑料可以回炼多少千克石油———100千克、400千克还是600千克?”9月8日上午,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普巡回展上虚拟的“节约资源知识问答”,热闹非凡。体验“与主持人对话”,感受高科技产品的智能效果,很受老百姓的喜爱。
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与主持人对话”这个现场节约资源知识问答操作起来十分简单。观众进入展区之后,坐在指定位置上,摄像机将把拍摄到的答题者的影像投射到电视机中,然后就可以看到答题者和主持人坐在一起的电视画面。这时,主持人将会向答题者提出有关节能的问题,答题者通过定向话筒用普通话回答问题。计算机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实时得到说出的答案,并判断答案是否正确。
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很多家长带着小孩一起回答问题,也有一些老人饶有兴趣地拿着话筒“与主持人对话”。尽管题目有难有易,但答题的人笑逐颜开,一旁观看的人也十分投入。
在展区,一名前来参观的华科大研究生告诉记者,这种方式的“节约资源知识问答”,一方面,它的趣味性很强,可以吸引很多的参观者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可以使参与的观众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了解到更多的节约资源的方法,学到更多如何充分利用资源的知识,使得整个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普巡回展深入到每一个参观者的生活中。
节能当从做人做事开始
在中国科协年会的主题报告中,中国科协副主席杨福家院士带着全场的听众“参观”了一所英伦岛上的神奇建筑。
该建筑被称为“零能建筑”。用杨福家的话说:“就是不用石油、煤炭等能源的建筑。”
指着显示屏幕上的几张照片,杨福家介绍,这座建筑有三层楼,其中下两层是住房,三间卧室在第二层,一厅、一阳光房和一厨房均在第一层,共109平方米。
这套住房是杨福家一个朋友的,今年夏天他在那里住过,房屋的建造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伦敦冬天阴冷,夏天有时也有高温天。“但由于独到的设计,这房子冬夏都没有使用空调。”杨福家兴奋地解释,他们的房子墙壁保温层厚30厘米,冬暖夏凉,当然可以不用空调,只有先进的通风设备。
紧接着另一张抓人眼球的图片闪现在听众面前。“这些做饭用的电磁炉、冰箱、热水、照明等用电,全靠太阳能。在屋顶与外墙上面装有很多太阳能板。”
“由于有太阳能发电,他们家不用交电费,而且还有电用不完。”对于这些富余的电能,杨福家说,他的朋友用来给自己家的电动车充电。
负责设计这种建筑的创始人是一位叫做邓斯特的建筑师。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从15年前大学毕业起便开始努力设计,并将自己所有积蓄投入到这个方面。为此,他与夫人住在棚屋里,将它改造成节能的“希望屋”,用电量为同类建筑的30%%。这个“希望屋”就是现在“零能建筑”的原型。
“我的那位英国朋友告诉我,他有一句名言,有没有责任感,是能否成为优秀建筑师的首要条件。这是他做人的基本原则,他的服务对象是普通老百姓,他的目标是节能减排,廉价。”
“我在美国耶鲁大学附近碰到一个五岁的小孩,他可以拼图,几千个拼图他都可以拼出来,非常聪明。他看见我用的车就问我,你为什么开那么大的车?多耗油啊。还有家里面开空调,他也会说,为什么开空调?多污染环境。我非常吃惊,我问他是怎么知道这些知识的?他说这都是教育的结果。”
杨福家说,最近看到一本书名字叫做《中国,易碎的超强》。如果我们不能学会做人,实现与推广节能减排都会有困难,不信,请看《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在建造过程中,节能设计就会被舍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