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作者: 王国瑞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文字版
出版社: 民间中医
书号: 7807200928
发行时间: 1329年
地区: 大陆
语言: 繁体中文
简介:

内容介绍:
一、编者与版本
《针灸玉龙经》〔以下简称《玉龙经》〕是元代医家王国瑞所编。国瑞之父乃元代名医王开,《兰溪县志》曰:"王开,号镜潭,字启元。家贫,好读书,不遇于时,遂肆力于医。游大都窦太师汉卿之门二十余年,悉传其术以归……所著有《重注标幽赋》传于世。子国瑞,孙廷玉,曾孙宗泽能世其业"〔转引自《中国分省医籍考》〕。又清代钱曾《读书敏求记》著有"太师针灸一卷"(其在"铜人针灸经"条下题作"窦氏秘传"),并题曰:"《窦太师针灸》传于婺源王镜泽,共计一百二十八法,抄录于成化辛丑(1481年)夏五月。藏书家未见有此书也"。按此书今尚存,其中一本收于清抄本《针灸秘要》中,题曰"窦太师秘传"。今观王国瑞《玉龙经》中的"玉龙歌"注文所注腧穴及其针法与《窦太师秘传》很相近,可见,王开、王国瑞父子与窦汉卿确有某种特殊的关系。
据周仲良天历二年(1329)所作《玉龙经》后序,其时他已得《玉龙经》四十年,依此推算,则《玉龙经》当成书于1295年稍前年间。此书久无刊本,故流传不广,明初引录金元针灸文献极为丰富的大型医书《普济方》、《医学纲目》均未引录《玉龙经》原文(《医学纲目》所引"玉龙"、"玉"针方系引自当时别行的《玉龙歌》单行本)。
流传较广的《四库全书》写本《玉龙经》,系采用范氏天一阁进呈之抄本。今"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已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出版了该版的缩印本,为研究人员研读此珍本医籍提供了方便。1989处李宁首次点校此书,并与《神应经》一书合刊,由中医古籍出版以简体横排出版。之后,李鼎教授等又对此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点校之外,更对此书的内容加以评析考辨,反映了编者多年来对《玉龙经》一书的研究成果。
二、基本内容与构成
《玉龙经》的主体部分为"玉龙歌"及其注文。此外还载有"注解"《标幽赋》"、"天星十一穴歌诀"、"人神尻神歌诀"、"六十六穴治证"、"磐石金直刺秘传"、"针灸歌"、"灸法杂抄切要"等篇。主要内容系传述或发挥金元针灸大家窦汉卿针术,其中"注解《标幽赋》"或即国瑞之父王开所著《重注标幽赋》一书:"针灸歌"中的第二首歌系由窦氏"标幽赋"、"通玄指要赋"二首改编而成:"人神尻歌诀"、"六十六穴治证"系发挥窦氏"杂忌法"及"手足三阴三阳表里支干"(六十六穴流注)两篇;"玉诀歌"中的不少针方也直接出自窦氏"通玄指要赋",其注文所注腧穴与针法也多与窦氏法相合,可见,《玉龙经》主要是汇集窦氏针灸论文,简直是一部"窦氏针灸全书"(其间可能也包含了王氏父子个人的学习心得,或部分针灸临床经验),而且由于王开与窦太师的特殊关系,王氏父子更有可能得到一些窦氏针灸遗篇,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另一部窦氏针灸文集--《针灸指南》之缺漏。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磐石金直刺秘传》,这是一部金元时针方专书,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玉龙经》所收只是一节本,全文载于清代《针灸集要》中。
作者介绍:
【生平】
王国瑞,元朝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约生活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是元末著名针灸学家。
【著作与成就】
金朝时期著名医家窦汉卿,将针灸之术传给王国瑞之父王开(王镜泽),王国瑞自幼跟从父亲学医,成为当时显赫的针灸名家。王国瑞是窦氏针法的主要传人,撰有《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卷,刊行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该书是一本理论与临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针灸专著,包括了王氏以前针灸医家对于针法及腧穴理论与临床的精萃见解,学术价值较高。
王国瑞在继承窦氏针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子午流注针法。他在深刻认识奇经八脉气血盛衰与时间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另创有一种逐日按时取穴的针法,这种针法是以八脉交会八穴为基础,与九宫八卦的数字相配合,再根据日、时干支的数字变化而进行推演,就是首载《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的“飞腾八法”。王氏的“飞腾八法”与灵龟八法有诸多相近之处,是明代灵龟八法的先驱。明代徐凤《针灸大全》中“灵龟取法飞腾针图”就是在深刻认识了奇经八脉气血盛衰与时间的相互关系后,受王氏“飞腾八法”之启发而创制出来的。
王氏对于针法方面的研究也很有特色,在施行补泻时,可分异穴补泻和同穴补泻两种方法,如“妇人血气痛:合谷补,三阴交泻”则属异穴补泻;“治头风刺风池,先补后泻”;“治鼻渊刺上星先泻后补等”则属同穴补泻。在同穴补泻中又有泻多补少和补多泻少之分,这种补泻先后和补泻多少的操作方法,成为后世“阳中隐阴”、“阴中隐阳”之先河。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的《玉龙歌》中还有一针多穴的透穴针法,如:“头风偏正最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更要沿皮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王氏还继承了窦汉卿的交经互刺思想,对于头风偏痛、胸胁疼痛的病证分别采用了“左疼取右,右疼取左”和“右疼泻左,左疼泻右”的治疗方法。
王国瑞在针法及腧穴理论与临床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为针灸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我国针灸发展史上一位较为有名的医家。
内容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