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英文名: The 20th Century Maestros vol.39/40
专辑中文名: 20世纪指挥大师-伯恩斯坦和库贝利克卷
艺术家: Leonard Bernstein/Rafael Kubelik
古典类型: 交响曲
资源格式: FLAC
版本: [History 204571-308]
发行时间: 2002年
地区: 德国
语言: 英语
简介:
专辑介绍:
莱昂纳德.伯恩斯坦,美国现代最杰出的指挥大师、作曲家,1918年8月25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的一个俄裔犹太移民家庭。他自幼聪明,喜好钢琴,凡是接触过的曲子,几乎都能很快弹奏出来,显示了超众的天赋。17岁那年,他跻身哈佛大学,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毕业后又分别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和伯克夏音乐中心专修钢琴和指挥。曾经教过他的老师有梅利特、比斯顿、希尔、范格罗娃、雷纳、汤普森、库塞维茨基等。伯恩斯坦从这些名家身上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打下了牢固的专业功底。
同不少大音乐家相似,伯恩斯坦的成名也发生在一个偶然的时刻。1943年11月13日,布鲁诺·瓦尔特生病,瓦尔特打电话给助理指挥伯恩斯坦通知改由他指挥,并召他至寓所指点他即将上演的几个曲目的要点,翌日,伯恩斯坦以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才能,驾驭久负盛名的纽约交响乐团完成了舒曼、瓦格纳、施特劳斯等高难度作品的演出,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令听众为之一惊。他就是伯恩斯坦。第二天《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消息,盛赞了这位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小伙子。从此,伯恩斯坦的所有重要音乐活动都受到音乐界和舆论界的广泛重视。他的名字也逐渐与全球许多一流乐团联系在一起。
伯恩斯坦可以说是超级浪漫的动作派,新鲜的是启蒙他指挥的老师莱纳偏偏最恨指挥家在台上「跳舞」。因为他酷爱现场录音,以致他在DG的录音,耳尖的乐迷可以细数伯老跺脚的次数。小克莱巴的动作是浑然天成,他老兄偏偏是苦心雕琢,连面部表情都极为「入戏」,而且据说排练与上台没啥差别。
他在1943年临时代替生病的华尔特上台,指挥了三个难曲中的难曲而大获成功,就在乐坛上崭露头角(当时的曲目有『唐吉诃德』、舒曼『曼富雷』序曲与华格纳的『名歌手』序曲)。当时他就已经有不少作品面世,包括第一号交响曲『耶利米』、芭蕾舞剧『自由想象』、音乐剧『夜生活』等等。在频频担任纽爱的客席后,他终于在1959年升任为音乐总监,成为土生土长美国人中,第一位获得指挥国际级乐团殊荣的指挥家。
1959年,伯恩斯坦荣幸地被聘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交响乐团之一——纽约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成为该团历史上第一位在美国土生土长并由美国训练而成的指挥。伯恩斯坦率领乐团几度赴欧、亚、非各地巡回演出,受到了普遍赞誉。他指挥的曲目十分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尤以阐释匹兹堡、马勒、拉威尔、西贝柳斯、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作品见长。行家评论“他的每次演出,都有如一首新作问世”,这表明伯恩斯坦的艺术富于创造美。伯恩斯坦的三大音乐剧《镇上》、《康狄德》、《西部故事》,更是堪称经典之作,在百老汇久演不衰。1969年,伯恩斯坦因为对世界音乐作出了杰出贡献而被美国政府授予“桂冠指挥”称号。
他在纽爱的功绩到底「伟大」到什么程度呢?纽爱一向以难以驾驭闻名,有「狂马」的名号,偏偏伯老似乎很懂驯马术,纽爱这匹在舞台上狂舞的野马,到这位在指挥台上狂飙的伯恩斯坦手中,真的服贴下来,发酵出难能可贵十二年,号称纽爱的黄金岁月。十二年后伯老甩手不干了,纽爱的水准也随之明显下滑,历任梅塔、布列兹都无法有所作为,直到马索上任后才有所改观,足见他厉害的程度。
这张珍贵的唱片收录了伯老早年几个难得一见的录音。开篇曲目是他与1946年1月7日与伦敦爱乐合作的拉威尔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指挥与钢琴演奏均为年轻的伯恩斯坦“同学”担纲,这位年仅28岁,正处于“后青春期的”音乐鬼才为拉威尔这首极具神秘气息与法兰西式浪漫气质的名作注入了犹太人独特的浪漫与清新的青春活力——他不仅拥有最深情的柔板乐章,同时也拥有最具鬼魅气质的第三乐章:伯恩斯坦“同学”的钢琴演奏显得自如而洒脱,浪漫而多情;并带有爵士乐般的抖音,在第一时间就能抓住你的心,仿佛有“一见钟情”之感。
怎么形容这场演出的风格呢?似乎除了”性感“这个词,其它的都不够贴切,同时我们也能明白一个道理:原来幽默的人永远是快乐的......
接下来是勃老的第一号交响曲『耶利米』的首个录音,由时年27岁的伯恩斯坦“同学”指挥圣路易斯交响乐团录制于1945年12月1日(再次膜拜一下这位少年得志的音乐鬼才,看来对于音乐工作者来说其一是要真的有才其二是出名要趁早,伯恩斯坦同学的事迹不仅仅是普世价值观的一次体现,更说明...对不起扯远了)。由于笔者听过的伯老的“土特产”并不是太多(仅限于西区故事等几部地球人都知道的作品),因此对作品就不加评价了,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伯老指挥自己的作品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
因此,在这个录音既拥有最神秘的第一乐章,最火爆的第二乐章;同时也有最深情的第三乐章:女高音深情的演唱有绕梁三日之感,同时我们也可以听到伯恩斯坦同学/大师招牌式的“跳指挥台声”,这充分说明了当勃恩斯坦“同学”成为“勃老”之后越来越“老不正经”的最深层次的原因——天才的骨子里一般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疯狂,勃老如此,阿根廷国足现任“麻辣教头”亦如此......
接下来同样是伯老的早期作品“Facsimile”("摹写"),为与RCA Victor交响乐团于1947年1月24日的录音,与之合作的钢琴家为Sydney Foster。自己指挥自己的作品,效果当然没得说——有点拉威尔也有点斯特拉文斯基。
长期以来都有一种说法将伯老称为马勒同志的转世灵童,且不论这是他人为伯老扣的帽子还是伯老的自我恶搞(or自我救赎),总而言之老马的在天之灵若是有知必会感动涕零,尽管他的“转世灵童”写的东东已经一点都不马勒.....
PS:笔者也绝没有一点恶搞伯老的意思~~
拉斐尔.库贝利克
接下来该请出笔者最最崇拜之一的库爷了,相信大家都应该听过他的90年重返捷克时的“我的祖国”并为之深深感动。笔者有幸看过那场演出的纪录片,留给笔者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老人坚毅的神情与一袭随着手中的指挥棒飞舞的银发。关于老人一生坎坷的命运笔者就不再介绍了,请大家看此处介绍,相信各位驴友的英文水平是不成问题的。
http://en.wikipedia.org/wiki/Rafael_Kubel%C3%ADk
库老1966年与1972年与BPO合作的德沃夏克第8/9交响曲至今仍然是DG的镇宅之宝,同时也是笔者最喜欢的10个版本之一,从这张唱片中我们有幸听到年轻的库贝利克的第一个德8录音,同时也是他离开捷克前留下的最后的德8录音。稍显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这个录音音质已经非常不理想,但年轻的指挥家已经用从容不迫的演绎证明了他的无限潜力——第一乐章演绎速度稍慢,捷克爱乐极具波希米亚气质的木管乐一进入便能抓住每位听众的心,就算浑浊的录音也没有对它的内在气质造成丝毫的损伤;第二乐章的柔板显得严谨而清晰,捷克爱乐圣咏般的演绎仿佛是对灵魂的洗涤,令人心旷神怡的同时也不免陷入与大师心灵的交会。接下来的著名的小快板乐章中,年轻的库贝利克深情款款的演绎令笔者想起捷克指挥泰斗塔利赫大师与捷克爱乐1954年的经典录音———不同之处是后者更注重整体感情的抒发,含有大师叶落归根的意境,而前者注重的是内心强烈情感的自然的流露,因此在捷克爱乐富有波西米亚泥土气息的深情演绎下我们能够清晰地用耳朵“看”到微风徐徐拂过的捷克乡间美景与麦浪滚动的金色田园,接下来的第四乐章结尾处充满冲劲的“波希米亚人之舞”令笔者不禁想到另一位捷克指挥巨匠卡雷尔.安切尔1970年与ACO合作的德8现场,客观地说,当年年轻的库贝利克对乐曲的整体把握能力与后来相比还是稍显青涩,但依然瑕不掩瑜,这个录音依然值得我们反复用心聆听与感动,毕竟,他反映了一个保守战火蹂躏的民族对美好未来的乐观与向往。
接下来的“伏尔塔瓦河”是库老的首个该曲的录音。1937年11月,这位年仅25岁的青年才俊指挥捷克爱乐在78转唱片上留下了这个充满灵动感的录音。时年,纳粹的乌云已经笼罩了欧洲的天空,但这个特殊时期的演绎依然充满乐观与坚强,但我们仔细聆听它时也不免会听出其中包含的一丝悲愤与苦涩——53年后,岁月将当年的青年才俊转换为指挥台上慈详的老者,他活得够久够老也足够的幸运,有机会面对着昔日的亲兵,将多年的漂泊幻化为音符中炽热的情感,这不仅是老人的幸运,同时也是天下乐迷的幸运。
接下来的收录的斯梅塔那交响诗“哈孔伯爵”录于一个微妙的历史时期,她同为捷克爱乐与库贝利克于布拉格解放后的第一场演出/广播录音。战争给捷克爱乐与这座美丽的古城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但在这个珍贵的录音中我们听不到任何消极与感伤,当乐曲随着电波飘荡在城市上空时,年轻的库贝利克完成了对这个充满苦难又无比坚强的民族的再次的救赎。
1996年8月11日,这位坚强的老者用自己的离去为一个辉煌的时代划下了凝重的休止符,但在他们真正的爱戴者的心中,他们的身影永远也不会走远.......
转发,Mule搜索。感谢原发。来源marisolrincon EC
flac+log+cue+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