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英文名: SMETANA: MA VLAST
专辑中文名: 史麦塔那:我的祖国
艺术家: NIKOLAUS HARNONCOURT 尼古拉斯·哈农库特
古典类型: 交响曲
资源格式: APE
发行时间: 2003年08月31日
地区: 德国
语言: 英语
简介:

专辑介绍:
2003年欧陆乐坛最重要的大事,就是奥地利籍的指挥大师哈农库特从华纳唱片加盟到BMG唱片集团,并与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展开一连串企图心庞大的录音计画,而这项签约合作,让BMG唱片集团在去年初「20世纪最后的指挥大师」汪德不幸过世之后依然信心大增,在日渐衰退、偶像明星掛帅的古典音乐市场中注入一支强心针,找回原初聆听古典音乐的感动,并将古典音乐视为「21世纪音乐界的文艺复兴」,全力支持。哈农库特的第一个录音计画,便是锁定同样是1824年出生、同样是德奥系的两位作曲家史麦塔纳(1824-1884)与布鲁克纳(1824-1896)。
传颂之作《莫尔道河》的美丽源头:
捷克籍的作曲家史麦塔纳可以说是国民乐派的先声,比自己的同胞德弗札克以及芬兰籍的西贝流士还早以音乐为使命、颂扬自身的波西米亚的历史、神话、传说、美丽的祖国风光与崇高的爱国情操。他的代表作,就是由6首联篇交响诗所组成的「我的祖国」。史麦塔那在创作前早已双耳全聋,几乎是倾全力来完成毕生的心愿,因此全曲流露出浓厚的个人自传色彩。其中的第二首「莫尔道河」被喻为「古典音乐史上刻划水流最生动的乐段」。为了描述这条流经波西米亚最重要的河,史麦塔纳从河的源头写起,以长笛为主奏,再以单簧管带出两条河的交会点,接著以弦乐编制象徵河水不断地匯集漫沿到森林、田野、平原、村庄、然后壮丽地流过布拉格,消失无踪。
再造终极决定盘:
哈农库特为此曲下了一个注脚:「鑑古知往!没有一个欧洲的作曲家能够不以民歌採集取样的方式谱出如此相应的乐段,创作出如此强烈而直接触动人心的经典之作」。因此他在指挥与詮释上,分别从微观与博观两个面向下手,几乎像位法医一样,逐字逐句的推敲,不遗漏任何最细微的描述,这种用心程度,就如同当年的卡拉扬在乐团的合作的抉择则上,舍柏林爱乐而选择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合作一般,其追求完美的精神,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哈农库特的巨匠典范:
1994年,瑞典皇家音乐学院就已经把「太阳音乐奖」(Polar Music Prize)-这个相当於「音乐界的诺贝尔奖」的殊荣与100万克郎(相当於新台币400多万元)的奖金颁给了哈农库特,表彰他一反潮流,努力詮释与深掘中世纪、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成果,以及严谨务实、认真治学、著作等身与「学者风格式」的指挥成就与典范。哈农库特跟已过世的德奥系指挥大师杰利毕达克、汪德、克伦培勒一样,喜欢现场指挥演奏收音,不进录音室加工。1929年出生,年轻时曾经是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首席大提琴手的他,基於对古乐的喜好,早在1953年便成立了维也纳室内弦乐团,开始钻研与演奏中世纪、巴洛克时期音乐与歌剧,从巴哈到海顿、莫札特;从蒙台威尔第到约翰‧史特劳斯,集数十年的功力,被公认是这个领域的权威。如今,他回到了自己所熟悉、历经多任指挥大师、擅长詮释德奥作曲家的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录下了史麦塔纳这个世纪以来最具里程碑的经典版本,可说是集「天时、地利、人合」的超级完美组合。
指挥家介绍:
哈农库特,1929年12月6日,出生於柏林的奥籍指挥家,也是位大提琴家。他在Graz成长,在维也纳学习大提琴。1952~69年,担任维也纳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同时致力研究与收集古乐、古乐器。1953年,他与妻子成立CMW,CMW前身本为原始乐器演奏团体。1970年代以后,他的指挥家活动日渐频繁,为苏黎世歌剧院、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堂管弦乐团担任客席指挥,受到各界瞩目。1980年代以后,定期客座演出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欧洲室内管弦乐团。身为指挥家的世界,是眾所瞩目的焦点所在。拿手曲目十分广泛,有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布鲁克纳、布拉姆斯、德佛札克、史特劳斯、威尔第、华格纳、贝尔格
作曲家介绍:
作曲家介绍
贝多伊齐·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 1824-1884)
捷克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捷克古典音乐奠基者贝德瑞赫·斯美塔那,在1824年3月2日生于捷克东南部的里托迈希.斯美塔那的音乐才能自小就已显露:四岁开始学小提琴,翌年便能参加四重奏演奏海顿的作品,六岁当众演奏钢琴并开始尝试作曲.中学毕业后,他自修音乐,到1843年他已决定献身于音乐事业了.1844-1847年,又到布拉格拜师学习.此外,他还写出不少圆舞曲、方阵舞曲、加洛普舞曲和波尔卡舞曲等作品,1851年通过李斯特的介绍出版的钢琴曲《六首特性乐曲》(列作品第1号),就是在这一时期写出的.斯美塔那真正得到艺术世界的承认,却在若乾年之后,而其中的转折点则是1848年的革命事件.
当1848年革命爆发时,斯美塔那在这如火如荼的革命现实直接影响之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出一系列反映这一伟大事变的作品,包括《两首革命进行曲》、《民族近卫军进行曲》和《自由之歌》等;革命赋予斯美塔那以力量,帮助他意识到推动现实前进的思想与艺术的功用.
1856-1861年间,斯美塔那住在国外---大部分时间住在瑞典的哥德堡,在那里组织乐队和指挥交响音乐会,还到德国、丹麦和荷兰等地成功地进行钢琴演奏.这五年间,斯美塔那的创作分两条路线发展:一方面,他继续早年创作钢琴曲的经验,又以充满诗意的捷克波尔卡舞曲形式写出了《回忆捷克》的钢琴套曲;另一方面,他创造性地运用李斯特所的交响诗体裁,写出了《理查三世》(莎士比亚) 、《华伦斯坦的阵营》(席勒)和《雅尔·哈康》(艾伦什奈格尔).这三首交响诗中的崇高激情和戏剧性,预示了斯美塔那一些歌剧的风格,它那乐天和欢乐进发的场面,成为他的歌剧《被出卖的新娘》序曲的蓝本,所有这些,也为他后来写出的范作《我的祖国》做好了必要的准备.1861年春,斯美塔那回到布拉格,就此几乎不曾再离开过捷克的首都. 他为1862年建立的"临时剧院"接连不断地写作歌剧,包括记述十三世纪捷克人民抗击德国封建主这一史实的《勃兰登堡人在捷克》(1863年) 、反映捷克人民乐观精神的《被出卖的新娘》(1866年)、借十五世纪末的传奇以强调解放斗争思想的《达里波尔》(1867年)和描写古捷克明智的女执政官的史诗以歌颂人民的不朽功业的《里布斯》(1872年)等.
在这段时间,斯美塔那经常是同时进行两三种作品的写作,一部作品尚未完成,另一部作品又已开始;在创作歌剧的同时,还为合唱团写合唱曲,构思钢琴曲和大型交响音乐作品.但是,斯美塔那在各方面进行的斗争却相当艰巨,他受到论敌的攻讦和凌辱也持续不断:他的第一部歌剧《勃兰登堡人在捷克》写出后过了三年才得以公开演出;第三部剧《达里波尔》只上演六场便被迫停演;1874年,他新写的歌剧《二寡妇》受到的恶意攻击,使他的神经严重震荡,甚至酿成耳聋的惨剧---对一个音乐家来说乃是最惨重的灾难.为此,他不得不辞去剧院指挥的职务,幽居乡间专心写作,在他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继续写出他的划时代的交响诗集《我的祖国》、四部歌剧---《吻》(1876年) 、《秘密》(1878年) 、《鬼墙》(1882年)和《薇奥拉》(1884年,只写出第一幕) 、以及一系列钢琴、室内乐和合唱作品.
1884年5月12日,斯美塔那终于走完他一生的道路,死于布拉格精神病院,葬在维谢格拉德公墓的捷克名人祠中.
斯美塔那在捷克古典音乐方面所起的历史作用,可以同格林卡在俄罗斯音乐史上的地位相比,人们常把斯美塔那称为"捷克的格林卡",这确是对他的十分恰如其分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