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社会科学专辑(新闻传播学类)
版本: PDF
发行时间: 2009年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新闻传播学类包括四个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近年来,这些专业被考生称为文科录取中最热门的专业。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就业相对好一些。毕业后既可去一些大众传播媒体,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从事编辑、记者工作,又可以去网络公司或广告公司从事文案、广告设计、广告策划与管理工作。对新闻类专业的就业前景,业内人士普遍看好,他们认为,未来几年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将会快速蓬勃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新闻学专业担负着培养新闻工作者的重任,它的主干学科是新闻传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大众传媒学等。
广播电视新闻学以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客观规律为研究内容。广播电视新闻学属于人文学科,传统上以哲学、文学为基础,离不开撰稿和文字编辑,所以考生应该具备广泛的社会人文知识及较强的写作能力。它的主干学科是新闻传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等。
广告学在我国刚刚萌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商品流通日趋频繁,促进了中国广告业的迅速发展。如今很多高校在中文或新闻系设立广告专业,还有少数高校设立了广告学院。它的主干学科是新闻传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史、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经营与管理学等。
编辑出版学是一门探讨传播的学问,一般设在传播系,也有少数高校设在中文系。“编辑”一词就带有集存收藏与运载传播双重意义。编辑的任务就是把需要传播的信息收集起来,加以审评选择,排列顺序,借以实现储存和传播信息的目的。主干学科是新闻传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编辑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出版发行基础、中国编辑出版史、出版美学等。
专业特性
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新闻单位,如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或省、市级新闻单位,也可在广告公司、网络公司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记者、策划、文案、宣传、公关、信息咨询或文秘工作。
近几年,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看好,收入也比较可观。新闻是年轻人的事业,是锻炼人的事业,也是一项富有刺激性与挑战性的事业。如果你对时事政治很有兴趣,对新闻热点也比较敏感,同时文笔较好,又善于和人交际,可以考虑选报本专业,相信记者生涯会让你受益终生。
广播电视新闻学为全国各级各类电视台和电视制作机构培养电视新闻、电视编辑、记者及电视栏目策划等方面人才。毕业生可以在广播电视系统和其他新闻单位从事编辑、记者、新闻评论等工作。广播电视新闻学属于非艺术类招生,历年来分数线都比较高,招生人数不少,报考的人数也比较多,竞争很激烈。
广告学专业文理科分开招生,理科生招收的较少,大概是所招文科生人数的三分之一,招生范围并不覆盖全国,在各地区招生名额不同。除了广告设计方向属于艺术类专业之外,广告学专业属于非艺术类专业。
广告学专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紧密,本行业的收入颇丰,因为市场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大,就业难度很小。国内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及广告公司、企事业单位的广告部门都缺少从事广告策划、制作、设计、经营管理和理论研究工作的广告专门人才。广告学属于热门专业,竞争比较激烈,录取分数较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
编辑出版学学习的主要课程分五大类:1.文学文化类;2.写作类;3.编辑类;4.出版及文化经营类;5.现代传播技术类。
毕业生可以到出版部门从事编辑出版、书刊发行工作,也可以选择到文化宣传部门进行文化传播与创作,或是到党政机关从事文秘、宣传等工作,也可以从事各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工作。目前政府对出版发行支持力度很大,一是沿袭了历来重视文化的传统,二是目前国内人均购书额较低,市场潜力很大,还需要政府和出版界进一步挖掘。如果你有这方面的能力和兴趣,应该毫不犹豫地报考这个专业。
国内新闻传播学类实力比较强的学校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在近几年也发展迅速。
此外,全国一大批二本院校也都有新闻传播学院,如河南大学、郑州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北华大学、长春师范学院、黑龙江大学、济南大学、三峡大学等绝大多数文科类院校都有此类专业。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内容简介:
这是本书被教育部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后,作者进行修订后的第三版。
《新闻学概论》着重总结和阐述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即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为进一步掌握新闻业务、探索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系统基础知识。作者20多年来先后写过5部“新闻学概论”方面的专著和教材,本书是其最新研究成果的结晶。本次修订主要包括:
增补了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新媒体和媒体融合的内容;
重新改写了媒体管理和经营的两个章节;
在第七、第十三、第十六等章中增补了一些重要观点;
更新了许多案例。
本书适用于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宣传工作者、新闻爱好者提高新闻业务的优秀读本。
作者简介:
李良荣,1946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1968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82年7月获硕士学位。著名的王中教授是他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导师。作者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并任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兼职教授。 作者专擅新闻学理论和宣传学,致力于研究当代中国新闻媒体和世界新闻媒体的发展和改革,著有《新闻学概论》、《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宣传学导论》、《中国报纸的理论与实践》、《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当代西方新闻媒体》等专著及一批学术论文。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新闻学
第二节 新闻学和新闻工作
第三节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第四节 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第一章 新闻活动
第一节 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第二节 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第三节 新闻活动的渠道
第二章 新闻
第一节 新闻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两种新闻定义
第三节 新闻本源
第四节 新闻要素
第五节 新闻类别
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第一节 新闻与信息
第二节 新闻与宣传
第三节 新闻与舆论
第四章 新闻事业的产生
第一节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
第二节 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第三节 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
第四节 互联网和其他新兴媒体
第五节 媒体融合
第六节 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
第五章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第一节 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第二节 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第三节 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第四节 受众的多元需要促使媒体多样化
第五节 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第六节 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第六章 新闻媒介的性质
第一节 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
第二节 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第三节 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
第四节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第五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第七章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第二节 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第三节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
第四节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
第五节 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
第八章 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一节 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
第二节 大众传媒与政治
第三节 大众传媒与经济
第四节 大众传媒与文化
第五节 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
第九章 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第一节 新闻自由的含义
第二节 新闻自由是伟大的口号
第三节 新闻自由属于人民
第四节 新闻法规
第十章 新闻媒介的运行体系与管理模式
第一节 世界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制
第二节 国家对媒介的管理
第三节 新闻媒介的内部管理和运行
第十一章 传媒业经营
第一节 传媒业经营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传媒业经营的基本目标
第三节 传媒业经营的基本路径
第十二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一节 受众是谁
第二节 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
第三节 受众的特点
第四节 受众的细分
第五节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第六节 受众的权利
第十三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第一节 新闻真实性
第二节 新闻指导性
第三节 新闻事业的群众性
第四节 新闻事业的战斗性
第五节 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第十四章 新闻选择
第一节 新闻学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
第二节 新闻选择的标准
第三节 新闻选择的具体运用
第十五章 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
第一节 新闻专业理念
第二节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第三节 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第十六章 中国的新闻改革
第一节 30年的四次跨越
第二节 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
附录一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附录二 联合国国际新闻道德规约二则
后记
三版后记

内容简介:
本书初版于1973年,书名为Men,Messages and Media:A Look at Human Communication,1982年出版修订版,并改为现在的书名。
本书共15章,从跨越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语言学等学科界限和综合性的新视角来观察一切类型的人类传播,打通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界限,并且特别体现了对传播效果和受众的重视。
本书是在中国普及传播学的最重要的外国著作之一,文字深入浅出、文笔生动,即使初学者也能够轻松地阅读并理解。
作者简介:
戚尔伯·麓拉姆(wilbur Schramm,1907—1987),美国学者,波誉为传播学的奠基人,曾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传播中心、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和夏威夷东西方中心传播研究所主持研究工作和任教。他创建了第一批以“传播”命名的大学教学和研究单位;撰写了第一批传播学课程的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入。他还是传播学大师级外国学者中对中国关注最多的一位。
施拉姆编写了二十多部与传播学相关的著作,要者除本书外还包括《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大众传媒与国家发展》(Mass Media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我们的儿童生活中的电视》(Television in the Lives of Our Children)、《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合著)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传播的历史
“传播”的含义
最初的传播
语言的起源
文字的起源
大众媒介的产生
第二章 传播的功能
人类传播——三位心理学家的解说
传播的社会功能
小结:人类对传播功能的利用
第三章 传播的过程
信息的特性
传播关系
传播关系的双向性
传播契约
传播行为
电路和行为
小结:传播怎样起作用
第四章 传播的符号
符号的特性
非语言符号的特性
第五章 传播的代码
语言符号、代码及沃尔夫-萨皮尔假设
有关语言的几个问题
第六章 传播的途径:谁同谁谈话
广角镜
传播途径的几种类型
为什么会有这些传播途径?
选择的公式包含哪些内容?
第七章 传播媒介大众的和个人的
渠道的朴素心理学
两级传播论
麦克卢汉视角
小结
第八章 媒介的深度和广度
大众媒介的结构与功能
对媒介的支持
媒介的延伸知识产业
第九章 发送者、接收者以及选择的过程
选择新闻
大众媒介的受众
各年龄段的取向
不同趣味的取向
教育与媒介使用
第十章 社会控制与大众传播
社会控制面临的实际问题
其他方面的社会控制问题
第十一章 传播怎样产生效果(一)
第十二章 传播怎样产生效果(二)
第十三章 大众媒介——隐性效果
第十四章 大众媒介——较显著的效果
第十五章 信息革命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联系方式:yangbingz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