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英文名: Beethoven Symphonies,etc
专辑中文名: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艺术家: 托斯卡尼尼 Toscanini
古典类型: 交响曲
资源格式: APE
版本: 1939/NAXOS/8CDS
发行时间: 1939年
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德语
简介:

Composer: Ludwig van Beethoven
Conductor: Arturo Toscanini
Orchestra/Ensemble: NBC Symphony Orchestra
Performer: Jarmila Novotná, Kerstin Thorborg, Jan Peerce, Nicola Moscona
Recorded in: Mono
转简简介:
最近几年,受日本和港台音乐评论界的影响,网上网下大肆神化富尔特文格勒。这本是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无可非议,但不少神化富尔特文格勒的人偏偏要拼命贬低卡拉扬和托斯卡尼尼。这里我来说说托斯卡尼尼。
那些喜欢贬低托斯卡尼尼的人,言必称托斯卡尼尼如何不适合指挥贝多芬等人的德奥音乐,经常挂在嘴上的就是托斯卡尼尼指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开头的六连音处理如何如何不好,甚至有人说已经臭大街了。其实这只不过是富特的个人看法被不断地人云亦云罢了。听了一部一个多小时的交响曲的开头六连音,就愤愤不平地走开,大概只能用个人偏见来解释,尤其那个令富特走开的人又是当时如日中天的大指挥家。不幸地是,我们现在只能听到托斯卡尼尼贝九录音只有一个版本,而这个录音又是托斯卡尼尼自己已经否定了的录音。他明确表示不愿发行这个录音。即使如此,我也没听出他那样处理六连音有什么不好,有人喜欢处理得朦胧,有人处理的象凯撒雕像一般清晰,正如安塞美所说(全文附在后面)。
即使那样也很难让他们分出高下,因为每种视角忽略的某些东西,往往恰好被另一方所重视”,仅此而已。
如托斯卡尼尼的这个《英雄》是带现场观众的广播录音,无论是速度变化,节奏变化,强弱对比还是明暗对比都非常灵活。托斯卡尼尼对贝多芬交响乐气氛和意境关注,完全已经出神入化了。弦乐之美无与伦比,听听慢乐章中大段的弦乐便知,对气氛和意境关注深入到每个小节。也只有托斯卡尼尼可以做得到让每个音符都歌唱。当然,这个版本里没有富特乌兰尼亚版《英雄》的迷惘和彷徨,也没有过分突出的悲剧性。托斯卡尼尼不是在即将崩溃的第三帝国指挥,心境自然不同,他的《英雄》或阳光明媚或乌云满天,但即使是乌云,最后也是阳光破云而出。整体上好似大河奔流,一泻千里,豪情万丈。
托斯卡尼尼1937年满七十岁,二三十年代他五六十岁,是他艺术境界和创造力最高的时候,可惜那个年代的录音技术不行,因而他没有富特那么幸运,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录下来传世。富特艺术境界和创造力最高的时候,留下了大量录音。经常看到有人拿托斯卡尼尼五十年代的贝多芬录音和富特的录音比,他1947年已经八十岁了,有这么比的吗?
最后转一段安塞美论托老和富老:
在学生时代,托斯卡尼尼曾把贝多芬的四重奏各件乐器的乐谱誊写在一起,他不愿通过某个理论或者某个传统获得音乐表演的信息,只想求助于乐谱文献。他说过: “我只演奏作曲家写出的东西”。这句话不幸被后人误解,还成为一种时尚。实际上,人们永远不能只演奏写出的音符,而需要演奏出音符所要表示的内容。可以说,托斯卡尼尼在舞台上所做绝对超过了乐谱本身,他也在寻找乐谱背后的真谛。但是他的金口玉言被年轻人广泛采用,变成了灾难。音乐的意义,在于它的节奏,在于建立在节奏之上的速度感觉。指挥家给出的节拍,与节拍器控制的节奏有本质不同,就像一个人的走动不同于一个机器人的走动。
我们应该注意,托斯卡尼尼的音乐感觉是意大利式的。他出生在“真实主义”歌剧盛行的年代,后来通过Martucci学习了德国的交响乐。他不可避免地以歌唱的角度看待交响乐,把交响乐当作是歌曲的复杂结构形式。从这里产生了他与富特文格勒以及我们这个时代其他伟大指挥的不同。可以说托斯卡尼尼是在交响乐中寻找表情,富特文格勒则是在表现一种不断发展的表情。
简明地说,托斯卡尼尼指挥的器乐作品是一件浮雕,清晰明朗、轮廓鲜明,而富尔特文格勒指挥的作品是充满亮点和暗影图画,在同一个时间,整体的不同部分或对立、或关联。因此,把这两个伟大的指挥家进行比较是徒劳的。他们两个都留下了体现自己观念的演出录音。人们只可以考虑:在特定情况下,他们的视角哪个更接近作品的本质。即使那样也很难让他们分出高下,因为每种视角忽略的某些东西,往往恰好被另一方所重视。
—— 【评】水寒居 (有修改)
◈ 资源转原发伊美姬,感谢御风亭分享以及N转者!
☞ 另,全集有一些附加曲目,具体请参看专辑列表。

专辑封面

文件(1)下载情况